【深度】金融AIC擴大試點!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痛點何在?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會同北京市、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推進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金融AIC)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座談會。會議明確,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積極參與科創領域股權投資,暢通資金、資本、資產循環,促進資金加速向新質生產力流動。要緊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調研市場需求,做好優質項目儲備,強化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爭取更多項目儘快落地。

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建立科創金融體系,一直是金融領域的重點任務。6月2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金融監管總局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表示,積極支持相關銀行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開展業務合作,促進項目信息共享交流,充分發揮好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兩種機制、兩類優勢,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鼓勵銀行與創業投資基金等加強對接,規範發展“貸款+外部直投”的業務,切實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點和痛點。

此次金融AIC擴大試點,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是否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謹慎放開,穩步探索

金融AIC是指主要從事銀行債轉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目前共有五家金融AIC,均爲五大行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分別是工銀投資、農銀投資、中銀資產、建信投資和交銀投資。

在北京納入試點之前,2021年12月,原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業務範圍內,在上海依法依規試點開展不以債轉股爲目的的科技企業股權投資業務,並在股權投資業務當中建立符合早中期科創企業投資特點的容錯和激勵約束機制。

“對北京而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能夠支持北京科創企業和科技金融的發展,豐富了北京科創金融體系中的機構類型;從銀行角度來看,國有大行在擁有證券公司、股權基金等直接股權投資平臺之餘,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又爲其提供了一種新股權投資渠道。”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表示。

事實上,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探索開始得更早。2015年,國務院就提出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金融機構探索投貸聯動,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啓動投貸聯動試點。

2016年4月,原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又聯合印發《關於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首批北京、上海、武漢、天津、西安等5個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恆豐銀行等10家試點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

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透露,已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信銀行及工農中建等7家銀行建立投貸聯動試點合作機制,投貸聯動試點範圍再次擴大。

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貸聯動”這一概念提出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投貸聯動是指2016年《指導意見》發佈後,允許銀行以“信貸投放”與本集團設立的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股權投資”相結合的方式爲科創企業提供融資。

而廣義的投貸聯動則是指銀行與外部VC、PE、產業基金等進行“債權+股權”的聯動,此類投貸聯動不受試點範圍約束,名單外銀行均可開展。

從國際已有案例來看,美國硅谷銀行在開展商業銀行傳統對公業務外,通過三種方式完成投貸聯動:一是向創投機構貸款;二是對創投基金進行小額分散投資,成爲基金的有限合夥人;三是直接投資或通過認股權證持有科技公司股份。

“2016年,制度剛剛放開時,大家都有過一些積極的探索,投貸聯動一度發展得比較快,但因爲合規性、業務模式等種種原因,沒有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推廣價值的投資案例,近幾年投貸聯動進展比較緩慢。”一位大行投行部門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前述人士表示,這兩年,整個資本市場低迷、IPO數量減少、退出通道不暢,股權融資市場萎縮比較明顯,這也給股權投資帶來影響。加上銀行系投資風險偏好又比市場化的VC、PE機構低,項目盤子本身就不大的情況下,好項目更少,一些“明星”項目估值又被擡得比較高,銀行系AIC從審慎角度考慮,就參與得更少了。

2023年,硅谷銀行倒閉。回溯原因,科技型企業在美國較高利率政策環境下受經濟放緩影響,波及硅谷銀行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市場擔憂情緒又導致硅谷銀行遭到擠兌,而硅谷銀行未能聚焦主業,以及美國寬鬆的金融監管環境引發市場諸多討論。此外,硅谷銀行倒閉事件也引發業界深入思考金融機構在股權投資、風險管理和應對金融監管等方面應如何操作。

今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投貸聯動過程中納入集團合併報表管理的子公司所投股權的風險權重會按照1250%計算,市場化債轉股持有的股權和國家重大補貼受到政府監督的股權投資風險權重可以按照250%計算。也就是說,如無特殊情況,按照1250%計算風險權重,將佔用試點銀行較多資本,這可能影響銀行開展內部投貸聯動的積極性。而金融AIC擴大試點,則讓業界看到了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新路徑。

“不過,對於一些國務院特批的項目,銀行投資子公司股權投資風險權重可以按照250%計算。今年5月,六大國有銀行宣佈入股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就屬於這類情況。”一位國有銀行投資子公司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商業銀行角色之變,信息中介模式較常見

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首先面臨的是合規和准入問題。商業銀行自身沒有股權投資牌照。只能通過下屬投資子公司或理財子進行投資,或是通過特批的大基金。

前述投行人士認爲,早期銀行系子公司主要做的是債轉股業務,這類業務一般合同裡都會要求被投企業100%償債,和市場化的產業投資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探索,總的來說困難不少,關鍵原因是‘投’和‘貸’的風險偏好不一致,風投機構運作模式是低成功率高回報倍數,銀行信貸則強調安全穩健地回收。一旦發生風險,不同金融機構之間怎麼劃分權責,落到每個銀行基層信貸人員頭上,可能還要終身追責,這裡面涉及機構之間怎麼聯動,內部績效調整,所以問題比較多,只能邊走邊看。” 一位股份制銀行投行部門負責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此前,金融AIC設立的初衷是爲了化解金融風險,盤活商業銀行信貸資源,化解國有企業槓桿率過高的問題。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後,金融AIC可能更側重於對科創企業的直接支持。

8月末,中國銀行已成功設立目標總規模達到30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資料顯示,中銀證券擔任這隻科創母基金的發起單位和管理人,將聯合地方政府、產業龍頭企業分批分期設立,旨在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而在投貸聯動過程中,前述股份行人士表示,銀行作爲資金大通道,理論上可以通過資管計劃或理財產品實現類似管理費用的超額收益。但目前更現實的情況是,銀行在投貸聯動中起到的是資金組織者和信息中介角色。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銀行會尋找產業基金、券商或理財子公司等有股權投資牌照的機構。這些機構在參投過程中,有些是通過自有資金,有些需要通過銀行尋找投資者募資。銀行有大量的私行客戶,或其他公司客戶,通過撮合來滿足雙方需求。

目前市場上更常見的是信息中介模式。界面新聞從多家銀行獲悉,不少銀行會定期組織路演。“銀行比較重視,規格不低,一般是銀行投行部門組織,省分行分管的副行長帶隊,參與雙方一邊是科創企業,另一方是產業基金或市場化的投資機構。”一位從事產業投資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他補充道,銀行幫助企業進行路演,但不會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進行兜底。從長期來看,銀行通過這類撮合交易,也會讓市場上的產業投資客戶認爲這家銀行“更懂”科創企業。

顯然,短期盈利並不是銀行的主要目的。銀行投行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銀行撮合促成投資,被投企業會更加信任銀行,企業就會選擇與銀行深度綁定,後期銀行傳統的賬戶、信貸、存款以及交易結算業務更好開展。

制度是保障,人才是核心

不過,前述產業投資人表示,目前參與銀行推薦的項目成功率很難保障,政府推介的項目(成功率)可能還更高一些。“根源還是銀行投研能力不足。”多位銀行人士也認同,目前通過股權增值實現超額回報,和商業銀行的定位、風險偏好以及投研能力不匹配。

前述產業投資人認爲,目前政府在投貸聯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從之前已有的硅谷銀行模式來看,科創企業從無到有,是非常分散的,涉及的資金規模開始也很小。“但我們接觸的大量中國科創企業和以往大衆認知最大的區別是政府深度參與。”

有銀行人士認爲,政府會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情況,引入企業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羣,早在前期招商引資,政府就已經做過行業研究。在全國各地招商引資過程中,政府已經幫助金融機構進行過一輪大浪淘沙似的篩選。“這一點在江浙滬一代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尤爲明顯。”

“進入銀行視野的初創科技企業,其實很多已經度過了孵化階段,這類企業特點是脫胎於產業鏈,本身創始高管團隊可能來源於高校科研院所,或者產品或訂單來源於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有很強的行業技術背景。”

某國有行省分行負責人曾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銀行在實踐科技金融過程中,面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爲是機制和人才的問題。

“很多同業都認爲銀行要利用好高校、科研機構等外部專家庫,‘外腦’雖然非常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銀行內部人才培養和挖掘。現在我們的客戶經理團隊中,生物醫藥等前沿行業可能只有一兩個既懂銀行業務,又能明白企業發展前景的客戶經理,通過他們帶教,用項目練手,培養更多的專業化人才。未來如果每個行業,都有幾名這樣的專業化客戶經理,銀行科創金融‘看不懂’企業的問題也就能夠解決了。”

前述股份行投行部門負責人也提到內部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客戶經理除了對於企業所在行業要有深入理解,對於企業的關注也要更加全方面,以往客戶經理貸後只需要關注企業抵押物情況,而科創企業常常缺乏重資產抵押物,這就要求客戶經理關注企業的研發進度、生產訂單情況、上下游成本變化甚至是員工的穩定性。這個過程中,客戶經理可能對於產業的理解會加深,發現不同科創企業的共通性。”

CFA協會中國區總經理張一對界面新聞表示,與以往相比,目前金融業對於畢業生的技能和知識體系要求也出現變化,複合型人才需求增長明顯。“也就是‘T’字型人才,從業者需要一個比較寬的知識維度,還要能在某個特定的領域紮下去,除了金融知識,尤其是ESG、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業相關複合型人才在行業內存在明顯的短缺。這對於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銀行內部機制角度來看,盡職免責和激勵機制的調整也至關重要。

從完善投貸聯動業務角度來看,除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業內普遍認爲,考覈政策和激勵機制要配套,確保參與投貸聯動的人員不會因爲考覈機制造成動作變形。另外,結合市場參與意願和能力,擴大股權投資試點區域和銀行機構範圍。對於銀行豐富風控思維、看懂科創金融,提升整體能力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