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爲何令人着迷?汪品先院士雲端開講再訴心願:建一座上海深海館

你能想象麼,在漆黑的深海,有一羣你從未見過的動物,安靜地度過歲歲年年,幫你實現着你永遠無法實現的“慢生活”,甚至“極慢生活”方式。其中,深海冷水珊瑚一年只長4至36微米,有的夏威夷金珊瑚已經默默生長了近5000年,幾乎和金字塔同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海底再往下,更有長壽萬年的微生物。

在科學家眼中,深海生物的獨特生活方式令人好奇,而探索深海更珍貴的價值在於,數千米的海底藏着地球內部的秘密。昨天,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和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黨皓文做客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綠螺講堂”,以“深海園林——天堂還是地獄”爲題在雲端開講。

講座中,汪品先院士再次表達了他的心願:在上海建一座“深海館”,吸引更多人一起去探索深海的奧秘。

深海生物:有的10分鐘繁殖一次 有的萬年休眠

最近,由上海科技館和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的“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展,將持續至今年2月28日,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復原場景,幷包含數十件來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標本。在這個園林裡,竹珊瑚、扇珊瑚好比喬木和灌木,地面的海綿和海鰓類好比“草木植物”,章魚、蝦蟹、魚類等則好比園林裡的鳥獸。

用汪品先院士的話說,“深海都是奧妙,都是奇奇怪怪的事情!”深海是永恆的黑暗,是不是就是“地獄”呢?淺海的珊瑚依靠蟲黃藻獲得營養,但深海沒有光合作用,珊瑚們靠什麼生活?它們的生活質量怎樣?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在講座中一一得到解答。

爲了激發聽衆的好奇心,汪院士展示了一幅極具“反差萌”的深海海底生活圖景。有“慢生活”的珊瑚林,也有“快生活”的熱液與冷泉生物羣。有一種海洋細菌,每10分鐘繁殖(分裂)一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幾千米海水底下的深海沉積裡,甚至在深海海底下的玄武岩裡,“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長期休眠,幾千年繁殖一次。可神奇的是,它們成爲化石休眠千萬年後還能成活。人類關於“生死”的界限,對於它們而言似乎模糊了。

深海科研:幫助探尋地球演化的奧秘

研究深海,除了探秘深海園林的奇幻之美,還有什麼價值?

汪院士坦言,講到開發深海,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開發利用。從這個角度而言,深海熱液是多金屬硫化礦,冷泉則是可燃冰清潔能源的標誌。除此之外,他要強調的是,“深海園林的長壽,爲人類追溯深層海水的演變,爲氣候環境研究提供了絕佳的歷史記錄”。

黨皓文曾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多次下潛,考察研究南海的深海冷水珊瑚,他的主要科研領域爲熱帶西太平洋古海洋與古氣候變化。“冷水珊瑚骨骼是記錄海洋內部環境變化關鍵信息的載體。”黨皓文介紹,其一,冷水珊瑚聚居於岩石裸露、水流活躍、沉積記錄匱乏的海洋中層到深層,幾乎是唯一的環境變化記錄者;其二,冷水珊瑚的骨骼多具有精細的生長紋層結構和百年以上的壽命,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久遠歷史上的的海洋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

在南海海底,他曾遇到一節一米多長的“沉木”,打撈後才發現,這是一塊冷水竹節珊瑚化石,直徑約有碗口那麼粗。有意思的是,和樹木一樣,竹節珊瑚的橫截面也有年輪層,經考證,這株珊瑚生活在距今9000多年前。當時,人類剛剛開始發展農業,研究冷水珊瑚的生長情況可以幫助科學家瞭解自然變化和人爲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在汪院士看來,“深海園林”展只是一個“前站”,他更迫切的心願是,世界首個深海館能夠出現在上海,展示更多深海的奧秘。在這裡,可以用最先進的技術展示深潛、深鑽、深網這三大深海探索科技手段,也可以從地質、水文、生物等多個維度揭示來自海底的奧秘。“在上海,深海館將成爲海洋文明的象徵,也將成爲海派科普的代表,讓我們共同期待。”汪品先說。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