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出征!這些高校,立功!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將三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送上太空。此次發射成功,標誌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的12次發射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11月30日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載人飛船來訪。“勝利會師”的兩個航天員乘組,一起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裡留下了一張足以載入史冊的太空合影。身處太空的6位中國航天員,承載了所有中華兒女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註解了中華民族可上九天攬月的豪情,也再次描下中國航天的進步足跡。

在這條歷時三十年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之路上,航天員、空間站、核心艙、載人飛船、運載火箭、測控通信、空間實驗室等各項任務環環相扣,在各項任務中,都有中國高校輸送航天工程人才、承擔關鍵性技術難題和科研任務。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爲“神舟”保駕護航!此外,大連海事大學科研項目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天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南航科研團隊、衆多南航師生、校友,貢獻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爲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成果支撐。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空間站艙段的“專屬座駕”,成功發射了天和核心艙、夢天實驗艙等空間站的艙段,以郭萬林院士爲代表的南航科研人員爲長征五號第三次成功發射,尤其是2017年第二次發射以來的歸零和驗證工作提供了“南航智慧”。

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佔小紅教授團隊參與了長征系列多型運載火箭貯箱焊接結構研製任務,開發了跨尺度一體化建模與仿真技術,助力長征5B運載火箭順利發射。

南航88級飛行器製造工程專業校友傅學軍擔任長征五號B火箭副總指揮兼型辦副主任。傅學軍所在的型號辦公室團隊此前曾負責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及發動機改進研製的整體策劃、編制和落實生產計劃。

負責長征五號系列主體結構製造、總裝和測試的是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南航85級飛機設計專業校友孟凡新擔任總經理,該公司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總裝製造廠,公司的目標是打造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產業化基地。

航空學院餘莉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降落傘氣動減速技術研究,爲神舟飛船降落傘系統的優化設計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撐,爲神舟飛船大型降落傘優化試驗評估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導。

在早期的神舟飛船發射中,航空學院顧仲權教授課題組用數年時間,攻關設計了火箭安全運輸到發射場的"減振外套"。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周建江教授團隊助力解決神舟飛船從太空返回地球后如何迅速、準確地找到返回艙降落地點的技術難題。

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佔小紅教授團隊開發的飛船防熱承載結構精密激光焊接與高效增材製造技術,應用於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中貨運飛船與載人飛船的研發和生產。

航空學院文浩教授團隊“空間結構在軌自主組裝的動態控制”。

姚衛星教授團隊“空間站伸展機構疲勞評估與試驗驗證”。

王志瑾教授團隊“空間站柔性太陽翼設計”。

自動化學院吳紅飛教授團隊“空間站大功率電源系統”。

機電學院田威教授團隊“核心艙複雜結構原位多機器人協同裝配技術”。

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陳照峰教授團隊“航天級輕質納米真空絕熱板”。

王小濤教授“空間在軌機器人”。

陳傳志副教授“新型空間弱撞擊對接機構及其柔順控制技術”。

南航校友們,根植“紅色基因”、懷揣“藍色夢想”,走出校園、紮根崗位,匯聚成爲了南航校友力量,爲“牧星”征程保駕護航。

1980級校友趙光恆,擔任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2級校友秦文波,擔任神舟四號的副總設計師、神舟五號飛船系統副總指揮。

1988級校友劉剛,擔任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

1988級校友林涓,擔任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主任設計師。

1996級校友任筱強,擔任空間站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

1998級校友周智勇,擔任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主任設計師。

1999級校友仲偉巍,擔任中國載人工程航天員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

2000級校友于磊,擔任天舟貨運飛船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

2000級校友蔣金哲,擔任空間站系統GNC主任設計師。

2000級校友劉敏,擔任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2002級校友孟憲會,擔任空間站系統綜合測試設計師。

2003級校友何永叢,擔任天舟貨運飛船綜合測試副主任設計師。

2004級校友孫犇,擔任空間站系統電總體主管設計師。

2012級(博士)校友李興乾,擔任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主任。

西北工業大學

育國之棟樑,鑄國之重器,西工大人從未缺席。

機電學院張衛紅院士團隊(西北工業大學空天結構技術重點實驗室)在長征五號火箭結構輕量化設計、火箭發動機結構高性能設計與增材製造做出了重要貢獻。與航天六院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主傳力結構(發動機機架、燃氣彎管、搖擺裝置等)優化設計。

生命學院楊鵬飛副教授,參與我國空間站航天醫學實驗研究,開展了空間飛行對航天員運動能力的影響研究,爲長期飛行任務航天員失重防護鍛鍊方案優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胡海峰,CZ-2F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登月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1987級本科生、2001級碩士研究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二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工作,全面參與了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神12-神15運載火箭的研製,參加了將航天員送入空間站的4次發射任務,爲中國空間站建造做出了積極貢獻。

孫勇,現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信息與電子專業總師,1993級電子信息學院本科生、2008級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碩士生。先後參與完成了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五號,以及天宮一號,空間站等多個型號數管分系統的研製任務。曾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稱號,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是載人航天領域數管分系統創始人之一。

李文釗,CZ-2F火箭安全可靠性副主任設計師,2001級航空學院碩士生。師從宋筆鋒教授,現就職於航天科技一院。參加了我國CZ-2F二期火箭研製過程。

邵立民,現神舟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設計部(501部)研究員,航空學院1998級本科生,2002級碩士生,2004級博士生。組織開展空間站工程神舟十二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載人飛船並行研製工作和飛行任務準備工作。解決了航天員安全風險控制、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長期停靠等多項技術難題。

馬動濤,神舟11-神舟15號載人飛船、天宮1-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天舟1-天舟6號貨運飛船、天和、問天、夢天等型號儀表、測控、機械臂、結構機構等分系統510所承研設備研製項目負責人。2002級自動化學院碩士生,現任職於航天五院510所。

周濤,師從李士寧教授,是學校計算機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現就職於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負責CZ-2F火箭控制系統設計,先後參與了空間站交會對接任務和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五號所有任務,獲得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爲我國空間站建造做出了貢獻。

航天學院2010級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陳牧野,作爲型號總體崗研究人員,參與了長2F遙15的研製工作。

1987級計算機學院本科生餘國強,771所型號副總工程師,是神舟十四號任務中數管中央單元、環控數據處理裝置、醫監設備主機等多個重要設備的技術負責人。

柏林厚,現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1998級航海學院本科生。從事空間站總體設計和飛行控制工作,目前是空間站任務聯合飛控試驗隊技術負責人。在空間站的工作中,他主要作爲系統副總設計師,負責整個空間站的運行管理以及相關的地面研製工作。

朱劍冰,現空間站核心艙數管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某衛星型號數管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是2002級計算機學院本科生,2006級計算機學院碩士生。從事航天器數管分系統軟件研製工作十餘載,先後參與完成了高分重大專項系列衛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祝融號火星車等多個型號的星載軟件研製任務。

範高潔,現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航天學院2004級本科生,2008級碩士生。負責總體飛行方案設計、軌道設計和飛控實施等,目前是空間站任務飛控試驗隊總體技術負責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默默奉獻,託舉飛天。北航人用拼搏和汗水開啓中國人逐夢太空的航天新徵程,接力書寫載人航天的新篇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是北航1981級本科生;副總設計師吳志強、張萬欣,分別是北航1996級、1997級本科生。

載人航天運載火箭系統,首任總設計師王德臣,是北航首屆畢業生。

長征二號F火箭第三任總設計師、現任總指揮荊木春,是北航1980級本科生、1984級碩士生、2004級博士生。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第四任總設計師、現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是北航1983級本科生。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是北航首屆畢業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是北航2012級博士生。

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 天和核心艙責任總設計師楊宏院士,是北航2013級博士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是 北航1981級本科生。

空間站系統總體主管設計師張偉,是北航2003級校友。

空間站機械總體主管設計師,是 北航2004級校友王羽白。

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分系統主管設計師,是 北航2008級校友王儲。

天和核心艙總體主任設計師,是 北航2003級校友靳健。

天和核心艙總體副總設計師,是 北航2002級校友黃兵。

載人航天總體室主任,是 北航1999級校友李興乾。

載人飛船系統總體主管設計師,是 北航2002級校友明章鵬。

不僅如此,北航多批科研團隊,空天報國,矢志擔當,爲空間站任務階段各項關鍵技術保駕護航。

北航科研團隊利用電磁干擾發射要素分析和電磁環境適應性測試評估技術,有效保障了空間站的安全運行。

北航科研團隊研製的先進低熱量超音頻脈衝方波超聲電弧智能化焊接裝備技術,直接用於空間站多部套鋁合金管路生產。

北航科研團隊完成了空間站應用核心艙流體迴路關鍵裝備的系統可靠性分析驗證和在軌極限應力壽命試驗評估工作。

北航科研團隊自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開始航天器交會對接羽流問題研究,應用於神舟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任務中。同時開展了空間站核心艙霍爾推力器電推進羽流研究和空間站實驗艙Ⅱ初樣/正樣階段的化學推進羽流研究。

北航科研團隊參與了運載火箭某級發動機產品技術性能提升,爲空間站任務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北航科研團隊研製的可見光及紅外目標探測跟蹤器在返回艙着陸過程中完成返回艙及航天員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務。

北航科研團隊計劃在夢天艙燃燒科學實驗櫃中主持開展空間站建造期項目“微重力下小尺度弱強度湍流燃燒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

從神舟十二號邁出空間站階段首步,到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在太空相會,北京理工大學始終爲中國空間站建造貢獻智慧。

早前由神十四乘組簽收的“天舟快遞”已經將神十五乘組在軌駐留所需的生活物資和實(試)驗設備送達。其中就包括北理工師生團隊研製的“微流控芯片輻射損傷生物劑量儀”載荷,該項技術將用於建立在軌輻射損傷風險監測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

北理工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和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發揮作用,爲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提供了重要的相對定位測量信息。

爲了讓“太空出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北京理工參與研製了航天員全沉浸感虛擬現實心理舒緩系統軟件,支持航天員導入全景、普通舒緩內容,心理舒緩系統可以有效地爲航天員舒緩心理壓力。

每次“神箭”出征背後,同樣有一批批北理工人,默默耕耘、保駕護航。

航天員劉伯明是北京理工大學2018級博士生。

何宇,機電學院2007級博士校友,現任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

敬錚,宇航學院2000屆校友,現任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

朱光辰,宇航學院1995屆校友,現任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

鄭偉,宇航學院1997年本科、2000年碩士校友,現任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產品保證經理(副總師)。

牟宇,宇航學院2000級校友,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

李蒙,宇航學院2002級校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主管設計師。

西安交通大學

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6名航天員太空會師!其中,航天員陳冬、蔡旭哲、張陸都是交大人。

陳冬,漢族,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中共黨員。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大隊長,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2016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蔡旭哲,漢族,籍貫河北深州,中共黨員。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張陸,與費俊龍、鄧清明一起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司令部空戰射擊主任,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大連海事大學

本次任務包含學校孫野青教授團隊承擔的“空間輻射計量及生物損傷評估技術”項目。該項目2020年在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立項,經過三年的研製,攻克基於微流控技術實現的線蟲自動化培養、運動和組織器官觀測和成像等關鍵技術。

接下來的30天裡,在空間輻射環境下,將對線蟲個體的生長髮育和組織器官損傷進行在軌自動化實時監測。回收後,通過對空間處理樣品的功能基因組測序,及與空間輻射參數的關聯分析,研究空間輻射計量和損傷評估技術,分析空間輻射和微重力協同生物學效應機制。

爲確保項目高質量標準交付,根據總體工作計劃,團隊科研人員孫野青、鍾潤濤、王巍、張萌以及部分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分系統調度馬愛軍等先後分四批趕赴發射中心,從實驗室搭建、樣品準備、實驗單元和裝置狀態確認、驗證裝載和操作細則等方面開展了緊張周密的工作。

還有更多高校團隊的貢獻,其中更有不少“隱姓埋名”的師生,一個個技術難點的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誕生,寫就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征途中的高校擔當!篇幅有限,本文爲不完全統計,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責任編輯:惲海豔

責任校對:張 強

審 核:張 強

JME學院簡介

JME學院是由《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2018年創建,以關注、陪伴青年學者成長爲宗旨,努力探索學術傳播服務新模式。首任院長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監事會監事長、《機械工程學報》中英文兩刊主編宋天虎。

歡迎各位老師掃碼添加小助理-暖暖爲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學院官方羣!

歡迎關注JME學院視頻號~

尋覓合作伙伴

有一種合作叫做真誠,有一種發展可以無限,有一種夥伴可以互利共贏,願我們合作起來流連忘返,發展起來前景可觀。關於論文推薦、團隊介紹、圖書出版、學術直播、招聘信息、會議推廣等,請與我們聯繫。

感謝關注我們!我們《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將努力爲您打造一個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學術媒體!

版權聲明:

來源:高校科技進展。

特別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益。

微信投稿、轉載等:

聯繫人:暖暖

電話: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網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號:jme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