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今日上午發射
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據新華社電 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5日10時44分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即將開始推進劑加註。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4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的。
林西強介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任務主要目的爲:配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完成空間站艙內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設施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進行日常維護維修等相關工作。
按計劃,神舟十四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三號、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三號、天舟四號組合體狀態和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產品質量受控,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地面系統設施設備運行穩定,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確定 全部爲第二批航天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4日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由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他們全部爲第二批航天員。
其中,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蔘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
按計劃,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將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並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於12月返回東風着陸場。
“他們三位航天員共性是特別認真,非常細緻,愛學習愛鑽研,很有團隊精神,相容性都很好。
他們三個也有不同的特點,陳冬作爲指令長,特別自信,處事很果敢,雷厲風行。經常會在訓練和實驗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劉洋非常有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蔡旭哲很聰明,領悟能力比較強,對新事物新知識接受速度比較快。
目前,我們已進行了三批航天員的選拔,未來會選拔第四、五批。航天員隊伍建設始終要考慮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規劃、相應任務需求以及航天員隊伍自身現狀,我們會每隔一段時間定期選拔新的航天員加入航天隊伍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將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兩個實驗艙擔負任務各不同
林西強表示,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爲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其中,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
林西強表示,作爲國家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艙內可以部署25臺科學實驗櫃,每臺實驗櫃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林西強說,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櫃,能夠支持開展多種類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空間條件下的生長、發育、遺傳、衰老等響應機理研究,以及密閉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並通過可見光、熒光、顯微成像等多種在線檢測手段,支持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生物實驗研究,還支持開展不同重力條件下生物體生長機理的對比研究。
林西強介紹,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以及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櫃,支持開展重力掩蓋下的多相流與相變傳熱、基礎燃燒過程、材料凝固機理等物質本質規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實驗研究。同時,在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的基礎上,將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氫鍾、銣鍾、光鍾組成的空間冷原子鐘組,構成在太空中頻率穩定度和準確度最高的時間頻率系統,開展引力紅移、精細結構常數測量等前沿的科學研究。
此外,還在艙外安排了材料艙外暴露試驗裝置和元器件與組件艙外通用試驗裝置,用於開展艙外實驗項目。後續,還將發射與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研究設施,開展廣域巡天觀測。
依託上述艙內科學實驗機櫃、艙外試驗裝置和巡天空間望遠鏡,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共安排了近百項實驗研究項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後,還將實施較大規模科學研究,預期將有力推動暗物質與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生命現象本質和人在太空的響應變化規律,以及地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突破,爲未來我國開展近地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學和技術積累。
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在軌迎接艙段到訪空間站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軌執行任務期間,將迎接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這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迎接艙段到訪空間站。
林西強說,在軌期間,乘組將面臨構型多、狀態新、任務密等挑戰,將經歷9種組合體構型,要操控小機械臂和組合臂、從問天艙氣閘艙實施出艙,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至3次出艙等,對乘組執行任務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林西強介紹,針對這些特點,在完成通用訓練科目的基礎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了針對性強化訓練:一是完成了問天艙、夢天艙進駐狀態設置和三艙工作生活以及健康保障、物資管理、站務管理等訓練,乘組具備了三艙在軌駐留技能;二是完成了小機械臂操作、利用問天氣閘艙出艙活動和遙操作實驗艙交會對接等訓練,乘組具備了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技能;三是針對三艙實(試)驗項目增多的情況,完成了約30項空間實(試)驗項目及平臺相關操作訓練,乘組具備了開展相應科學實(試)驗的技能。
此外,還多次安排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交流,也將在神舟十三號任務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航天員長期飛行保障措施,確保航天員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圓滿完成飛行任務。
中國空間站將再添 “明星”部件機械臂
機械臂是空間站的“明星”部件之一。林西強介紹,後續發射的問天實驗艙將配置一個小機械臂。空間站配置的大小兩個機械臂,分工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可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求。
與已隨天和核心艙入軌工作的大機械臂相比,小機械臂有着以下3方面突出的特點:一是更加精巧,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均約爲大臂的一半,負載能力約爲大臂的八分之一,相應的目標適配器也更加輕巧,小臂的運動和操控靈活。二是更加精準,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姿態精度優於大臂,能夠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三是可與大臂級聯工作,也就是小機械臂可被大機械臂抓取形成組合機械臂,艙外作業覆蓋範圍更廣,通過大範圍轉移滿足去往不同位置進行精細作業的需求。
林西強在介紹小機械臂擔負的任務時說,首先,與大機械臂相似,小機械臂通過目標適配器連接分離切換,可實現獨立艙外爬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支持、艙外狀態檢查等任務。其次,小機械臂可發揮自身精巧、精準的特點,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各類載荷和平臺設備的艙外安裝、維護和照料等精細操作。小機械臂還可通過組合臂轉接件實現與大機械臂的級聯組合,實現航天員和載荷的大範圍作業,如後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上行至夢天艙的貨物氣閘艙,通過組合臂的抓取和轉移,完成在艙外載荷平臺上的安裝。此外,大小機械臂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還能完成互巡互檢的自身維護工作,有效提高了機械臂系統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