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8成以上被工作佔據的人,退休老後變成什麼樣子?

「我的嗜好就是工作。有了工作,我才覺得活得有意義。」

公開發表這種言論的男人不在少數,只是每人對工作重視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這種男人也就是所謂的「工作中毒症」(工作依存症)患者。

他們這輩子的生活就是一早趕去上班,每晚必定加班到三更半夜,下班後還要跟同事或上司去喝杯酒,聊聊公事,然後纔打道回府,其實回家也只是爲了睡覺而已。碰到放假的日子,他們還是加班、陪客戶打高爾夫球,或在家裡無所事事。他們的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

這羣人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曾經擔任重要角色,他們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都活得精神抖擻,精力充沛,但很多人一從公司退休,立刻就變得沒精打采,毫無活力。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還在上班的時候,腦中八成以上的位置都被工作填滿了,而有朝一日突然不再上班,腦中也就變得空空如也。這種現象幾乎在所有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身上都能看到,因爲他們最近剛好都正要迎接退休生涯。

圖/unsplash

不論他們從前擔任主管時帶領過多少部下,或在負責銷售工作時多受客戶信賴,一旦退休之後,立刻變成一介平民……。在自己生活的鄰里當中,他們也只是其中的居民之一而已。

從前還沒退休之前,他們一直認爲公司是靠自己的打拚才能得以存在,但當他們失去了所屬單位與職位頭銜之後,這才實地感受到公司給自己的存在提供了多麼偉大的支撐,於是突然覺得自己失去價值。

碰到上述這種人,如果勸慰他們說:「你可以培養一種嗜好啊。」或是,「多花點時間去玩樂吧。」是一點效果也不會有的。因爲他們想要的不是「玩樂」,而是「工作」。如果這種欲求不能獲得滿足,他們將很難重新站起來。

所以說,原本極愛工作的人若因爲退休而突然一蹶不振,這種人就算不愁衣食,生活富裕,最好的對策還是讓他重新找個工作吧。

不過,絕不能讓他再做從前相同的工作了。因爲那種穿西裝、搭電車,鑽進高樓大廈奮勇力拚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以後不必再扮演企業戰士,去爲「某企業」賣命苦幹,而是以地區成員的身分,從事一些促進社區發展的活動也很不錯吧。

或許有人聽了我的建議會覺得不滿,並在心底埋怨說:「我想做的是能儘量發揮自我能力的工作,纔不想跟町內會的人一起玩遊戲呢。」但事實上,「搞活地區社會」纔是今後至關緊要的任務。

因爲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是家庭,許多家庭聚集而成地區社會,成千上百個地區社會又聚集構成社區,這些社區彼此連結,最終組成了國家。

然而,目前社區結構偏向一極集中型,越優秀的年輕人越喜歡往首都圈求發展,首都圈周邊地區的人口卻在急遽減少,並因而陷入嚴重的過疏化現象,地方城鎮也隨之逐漸衰退。最能證明這種現象的事實就是,全國各地的市政府、鄉鎮公所現在都在煩惱不知如何搞活地區社會。

《老後快適生活術》 圖/健行文化

於是,許多自治單位利用村鎮名稱作爲品牌,着手開發觀光事業,但是這些村鎮本身若不具備特殊價值或與衆不同的特點,根本不可能變成永久性觀光資源。

因爲某村鎮一旦開創成功的先例,周圍村鎮必然羣起仿效,只要附近出現了類似的新名勝,觀光客便又立即蜂擁而去。

換句話說,地區社會若想持續擁有活力,就不能依賴觀光客,而必須由當地居民一起努力,把地方建設成理想的故鄉。

讓年輕一代都覺得:「我想永遠留在家鄉努力。」也讓那些已到都市謀生的鄉民都認爲:「還是返回故鄉重新創業吧。」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譬如僱用機會、便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育兒條件……等,這些都必須由當地居民自行努力。想要創造一種「熱愛故鄉、誇耀鄰里」的循環關係,只靠行政單位的力量是辦不到的,必須住在當地的居民攜手奮鬥才行。

但每天上班的居民能夠分給地區社會活動的時間非常少,所以這項任務還是交給時間充裕的高齡者比較合適。

地區社會舉辦各種活動,並不是爲了幫老人打發無聊的時間,而是希望藉各種活動增強地方活力,更期望國家的未來能因此獲得平衡發展,使每個國民的故鄉都能重新恢復原有的光輝。

一想到這兒,大家就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怨嘆:「啊! 我已無用武之地了。」因爲退休後從事的這類任務,不僅在我們有生之年別具意義,就算從教育後世子孫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項規模驚人的偉業。

本文摘自《老後快適生活術》,健行文化 出版

總是擔心老後的健康、理財與生活嗎?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讓你雙週獲得一封退休準備精華好文>>>點選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