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中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李德尚玉 巴庫報道
近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辦。今年各方高度關注碳市場機制建設相關議題,期待就《巴黎協定》第六條全球碳市場機制的實施達成最終共識。
11月14日,在COP29的“中國碳市場創新與管理實踐”邊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展時指出,中國的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建設運行,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0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接下來也將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持續強化數據質量管理,不斷豐富交易主體、品種和方式,充分發揮碳市場推動低成本減排功能。
過去十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2022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51%,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5.16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煤電裝機佔比首次降至4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總能源消費比重增長至17.9%,煤炭消費佔比降至55.3%。
趙英民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仍面臨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環境治理、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艱鉅任務,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仍然薄弱,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要求更好處理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加快制度創新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企業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和較低的成本實現減排。
全國碳市場是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中國碳定價的主體形式。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中國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啓動上線交易以來,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建設運行,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0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趙英民指出,經過三年多的持續建設,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基本建成了較爲完備的制度體系,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數據質量控制制度,形成了符合行業發展實際的配額分配方式,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壓實了企業碳減排責任,推動行業低成本減排的作用逐步顯現。2023年全國電力碳排放強度和火電碳排放強度相比2018年分別下降8.78%和2.38%。
同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的碳價爲各類碳金融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爲主體的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配套技術服務產業快速發展,爲實現“雙碳”目標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啓動。
趙英民表示,中國的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致力於在銜接國際通行規則基礎上提供高質量碳信用,構建誠信、公平、透明的交易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後,中國政府推出的又一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市場政策工具。兩個碳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互補銜接、互聯互通,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全國碳市場從無到有,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我們將按照‘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的要求,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持續強化數據質量管理,不斷豐富交易主體、品種和方式,充分發揮碳市場推動低成本減排功能。我們希望繼續與各方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碳市場發展,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趙英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