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案”危機背後:不止藥明康德跌落神壇 CXO產能如何走?
《科創板日報》3月24日訊(記者 徐紅)"前一晚創新藥利好吹爆,結果就因爲BIO剔除藥明會員資格,第二天創新藥全部高開低走。” 2024年,終於迎來久違反彈的創新藥,卻因爲“藥明危機”而蒙上了一層陰影。
自年初“美生物安全法案“被提上日程之後,短短兩個月裡,A股藥明康德已經以4次跌停,屢次帶動創新藥板塊整體下行。
作爲醫藥創新產業鏈上的“賣水人”,以藥明系領頭的CXO公司既能受益於繁榮的創新藥研發熱潮,又不用承擔新藥研發失敗的風險,因此一直都是各路資金的“心頭好”。
然而,轉折出現在2023年。在醫藥生物投融資遇冷的大環境下,此前一直堅挺的CXO也開始面臨增速放緩的壓力,股價由此鬆動。而今年“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無疑又是雪上加霜的一筆:不僅龍頭藥明有可能走下神壇,整個CXO板塊的基本面及投資邏輯或也將因此發生變化。
▌風波始末
進入2024年以後,藥明康德因爲海外市場利空,已經導致股價累計下跌30%,並多次觸及跌停板,而最近一次巨震是在本月初。
當地時間3月6日早上9點30分,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召開聽證會,其中一項議程,便是審議參院版的《生物安全法案》(編號:S.3558)。
該法案由美國民主黨參議員、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 提出,目的在於限制美國聯邦資助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用外國對手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或服務等,其中被點名的企業包括藥明系、華大系公司等。
儘管有反對聲音,但該法案在當晚還是以11:1的壓倒性投票結果獲得了通過。從立法流程來看,在此次小規模的聽證會獲得通過後,該法案還將分別在參議院和衆議院的全體會議上進行投票,獲得通過後,再提交總統簽署落地。
因此,該法案距離成爲法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過程中也不排除各種變數。不過,只要法案還在向前推進,市場的擔憂就不會減少。因此,藥明系三家公司的股價在次日(7日)再次全線崩盤,並帶動整個CXO板塊全線走弱。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僅一週之後,又一個壞消息傳來:藥明康德退出BIO(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了。
BIO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全球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生物技術創新產業組織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遊說組織。BIO有一項很重要的職能,就是代表成員企業的利益遊說國會議員,影響政策制定者,使其制定對生物技術產業有利的法律。
雖然從BIO的公告看,此次是藥明康德主動終止了BIO的會員資格。而藥明康德美國和歐洲業務首席運營官Richard Connell也有表態稱,此舉將更有利於BIO從行業的角度教育政策制定者。
但讓一些分析人士仍然感到疑慮的是,與上一任CEO出面爲藥明辯護不同,現在BIO的新任CEO約翰·克勞利 (John Crowley) 似乎是站到了對立面,在BIO發佈的新聞稿中,他反覆重申“將支持政策制定者,維護國家安全”。
▌危機背後
“藥明康德美國業務佔比超過一半,但其他地區又很難有等量的需求。”在評估法案落地影響時,一位私募人士這樣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以美國爲主導,北美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之一,因此一旦美國業務因法案受到限制,勢必會對藥明康德產生衝擊。
藥明康德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公司的收入中有超過260億元來自美國市場,佔比高達65%。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後,2023年美國業務同比增長42%,增速亦遠超其他市場。
截至目前,因爲法案還在流程當中,因此暫未看到其對公司業績層面的影響。在稍早前的業績溝通會上,藥明康德方面亦指出,最新的參議院版本中添加了祖父條款,法案生效後與美國政府相關的合同纔會受到限制;不涉及美國政府資助的項目和工作不受現行版本法案的影響。
“目前不知道這些限制和變化未來是否會被修改,公司將持續評估法案帶來的影響。”藥明康德表示。
不過,即便是如此,從股價暴跌到“被迫“退出BIO,這一份法案依然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有觀點認爲,“即使在短期內很難落地,法案仍然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壓制相關公司估值。”
對此,前述私募人士亦表示認同。對方認爲,因爲在生物安全法案沒有落地之前,誰都無法預知最終結果,以及會對公司造成怎樣的影響,所以很難賺到確定性的錢。
除此之外,藥明康德調低2024年收入預期,也讓一部分投資人心生疑慮。2023年,藥明康德實現營業收入403.41億元,同比增長2.5%,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同比增長2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6.07億元,同比增長9.0%。
藥明康德同時預計,2024年的收入將達到383-405億,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後將保持正增長(預計2.7-8.6%)。
“雖然無法確定是否與法案相關,但在去年三季度,公司的預期是遠高於(2.7-8.6%)這個增速的。所以客戶是否會因爲對法案有顧慮而流失,我們並不知道。“該私募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是藥明康德,事實上國內有很多CXO企業的海外業務佔比都較高,且對美國客戶依賴較重。如2022年,藥明生物北美地區客戶收入貢獻55%,康龍化成北美地區客戶收入貢獻同樣要在65%左右。
因此若法案獲通過,這些CXO企業的海外業務不排除也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行業更大的隱憂或在於,“假如只能做國內,那國內的CXO產能就有可能過剩。”在採訪中,不止一位投資人這樣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