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五四洪流的影響──未酬邦國中興之27(朱偉嶽)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曾在100年前澳洲聯邦成立時探訪澳洲﹐他乘輪船﹑火車和馬車﹐貫穿整個澳洲大陸﹐遍訪都市和鄉鎮。(新華社)

民國4年(1915)的新文化運動,實際上是繼承和發展了1898年(清光緒24)梁啓超等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文化鼓吹而形同洗腦的運動。梁啓超的筆端常帶感情,既通俗易懂又明白曉暢的文章,在海內外廣泛傳播,爲民國7年(1918)的五四運動,預備了最好鋪墊;先父浩懷公明顯曾受此影響,他就訂購了一套樟木箱精裝的梁啓超《飲冰室文集》放置書房研看。

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和知識份子發動的政治運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思想和政治熱情。由五四激發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削弱了北洋政府的統治。青年人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也助成了國民黨的軍事北伐成功。

五四運動本身得益於此前新文化運動對學生思想和組織的預備,又反過來幫助新文化運動進一步推廣,但也導致了新文化運動的分化。亦即新文化運動的宣導者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一大批人積極投入政治活動,形塑了熱烈激進的共產運動興起與發展;胡適等少數人則堅持緩進式改革,一步一步到位的較非政治化的文化復興運動。

這似乎也是華夏中華由農業社會轉變爲商業社會的歷史發展中,預置了民38年(1949)兩岸隔海分治的影子。

孫中山在民13年主張聯俄容共,無非是要廣納愛國志仁,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加速推動國家商業化建設,臻富強康樂之境以進大同。以閩變的情況看,第三個黨派是出不來了,華夏大地,最後會變成共產派和反共派兩大派之爭,亦即以毛澤東先生爲代表主張的共產公有制派,和以蔣中正先生爲代表主張的公有制中可有私有制派的對決。

很奇妙的是,雙方武力的對決,卻陰錯陽差地而形成兩岸的對峙,最後竟轉變成治理上和文化發展上的對比。我想,這是國共雙方無數的烈士們,包含瞿秋白先生等,沒想到的事。

華夏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洪流,造就了這兩派的衆多而主要的參與者,像瞿秋白,生於1899(清光緒25)年,到新文化運動之時 (1916~1918),正是16、17歲到20歲之間受教育的年紀,豈能不受這新文化和五四運動洪流的影響?從1890(清光緒16)年至1910(清宣統2)年,這共約20年左右期間內出生的華夏兒女們,哪個不受梁啓超1898 (清光緒24)年的《清議報》、《新民叢報》,而後民4年(1915)的新文化運動,接着是民7年(1918)五四運動的影響呢?

上述1890~1910左右20年前後之間誕生的華夏兒女們,全部都涵泳在這影響之內,似乎沒有人能例外(浩懷公即生於公元1900年)。先單以共產黨方面的人士看,從李大釗,陳獨秀,秦邦憲(博古),陳紹禹(王明)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習仲勳,到朱德,彭德懷等全部十大元帥在內,都是這段時間前後誕生的英豪志士,是那一股澎湃的洪流,推動着分別爲「矛」或「盾」的人士奔流向前,那國共5次的圍剿和反圍剿戰爭,在洪流中像是前奏,以後還有共黨兩萬五千里長徵,再聯合抗日,又國共雙方內戰等的故事。

前奏中瞿秋白先生在洪流中的「歷史的誤會」,倒有點像「歷史的必然」。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