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與一代名艦共沉江底的薩師俊(莊秉漢)

薩師俊艦長生前留下的照片遺物在文革時期悉數毀壞,現存僅這一張遺像,臺北圓山忠烈祠內有陳列供人緬懷。(圖文:莊秉漢)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揭開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國海軍當時在船艦總噸位遠不及日本海軍二十分之一,艦艇數目不及五分之一下,我忠義海軍仍奮勇投入全民族抗戰,雖然海軍在抗戰前3年所有艦艇損失殆盡,但卻涌現許多勇士國魂,膽敢和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海軍周旋,中山艦艦長薩師俊就是在這無數英烈中,平凡又耀眼的一位。

薩師俊(1896年-1938年),福建閩侯人,其祖先爲蒙古色目人,元代詩人薩都剌受朝廷欽賜薩姓,遂以薩氏爲姓,後來家族由山西雁門遷徙至福建,薩氏分支便在福建開枝散葉。

薩師俊自幼胸懷大志,他的叔公薩鎮冰曾爲清朝北洋水師提督,是親身經歷中日甲午海戰的倖存者,由於薩家海軍家世淵源,薩師俊對海軍充滿抱負,鼓勵兄長薩師同、弟弟薩本炘報讀海軍學校,他認爲「強國莫急於海防,忠勇莫大於衛國,我兄弟宜習海軍,亦我雁門武德之傳統也」。於是他就讀煙臺海軍學校,兄長進入江南水師學堂,弟弟入福州船政學堂,三兄弟畢業後都服役海軍,一門忠藎。

薩師俊爲人性格倔強,但卻勇於負責,少年學習騎馬射箭,剛開始難免幾番落馬摔得體無完膚,但他卻不生懼怕,仍繼續練習,旁人看他傷勢頗劇,勸他等傷好再練,他回答說:「既習矣,習必有成」。他海軍學校畢業後,報效中華民國海軍,歷任江貞、建安兩艦副艦長,公勝、順勝、威勝、楚泰四艦艦長,薩師俊治軍嚴明,恩威並施,艦上有士官兵身體不適,一定親自慰問,下屬遭遇家庭急難,每每解囊相濟,深得基層軍心與部下擁戴,他在擔任海軍順勝號艦長時,曾率艦完成由上海航行至福建的海疆巡弋,開創我國內河炮艦海巡之先例。

1935年2月,薩師俊因治軍有方,累功升任「中山艦」第13任中校艦長,成爲海軍矚目的明日之星,薩氏族人不少在海軍服役者,想透過薩師俊關係拔擢升遷,他反倒訓斥族人:「服役海軍,必勤奮忠勇,力爭上游,依功晉級,爲實至乃名歸耳。」顯示他不結黨營私、公正不阿的態度。

薩師俊抗戰犧牲前所率之「中山艦」,恰巧是他叔公薩鎮冰在1910年清朝海軍大臣的任內從日本三菱船廠訂購,其原名「永豐艦」,艦長65.8米,寬8.8米,航速13.5節,其排水量780噸,配發主副炮8門,滿員編制136人,噸位雖然不大,但在中國近代卻是赫赫有名的戰艦,該艦起先是以「永豐艦」響應孫中山先生護法運動,開赴廣州,成爲孫中山所掌握的少數艦隊之一。

1922年6月16日深夜,陳炯民叛變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逃到珠江口永豐艦上,蔣中正聞訊趕赴護衛,登上永豐艦陪同孫中山風雨同舟經歷海上冒險55天,蔣中正險些殞命,孫、蔣二人革命情感由此艦建立,永豐艦因而聲名大噪,1925年孫中山逝世,廣東省主席胡漢民將 「永豐」艦易名爲「中山」艦,以茲紀念。

1926年3月又發生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催使蔣中正在中國國民黨的地位上升,國共雙方矛盾日益加劇,這些中國現代歷史事件都環繞着一代名艦「中山艦」。薩師俊榮任「中山艦」艦長,顯然深獲海軍總司令信任,被視爲海軍少壯派的領袖人物。

一代名艦中山艦在沉沒長江水下59年後,現已打撈上岸,2008年10月於武漢市金口成立中山艦博物館,供世人瞻仰。(圖文:莊秉漢)

1938年7月,日軍溯長江而上進犯武漢,薩師俊奉命率中山艦從湖南嶽陽開赴長江中游一帶,參加武漢保衛戰,中山艦擔任物資撤退運輸、堵截日本軍艦及佈雷任務,由於我國空軍力量薄弱,爲補充武漢周邊陸地防空火力,國難當頭迫於無奈,海軍總司令部要求拆卸海軍船艦上一部分艦砲,裝置於在長江兩岸要塞,中山艦配備8門主副炮,也一視同仁要求拆卸3門大炮,安裝於江岸兩側陣地,形同老虎嘴中拔了3顆大門牙,軍人以服從爲天職的薩師俊仍「慷慨解囊」,分配火炮和船艦部分兵力給岸上守軍,這也埋下中山艦最後被擊沉的一大隱憂。

10月24日,中山艦在長江金口水域進行日常巡防,9時10分,突然一陣隆隆聲傳來,一架日本偵察機在中山艦東方上空,薩師俊命令全艦以高射機關炮對日機射擊,日本偵察機逃了回去。但是,兩個小時後,又有9架日機分兩小隊出現窺伺,不過並未向中山艦投彈,由於距離過遠,中山艦也沒有開炮,他們盤旋約5分鐘就轉頭飛回去。薩師俊艦長憑着多年的作戰經驗,預感一場惡戰將一觸即發,他立即命令全艦掌握時間進行武器彈藥、儀表板及輪機檢查,並請官士兵提前吃午飯,他自己特別穿上軍禮服以正衣冠,宣佈艦上進入一級戰備,在戰前他即和幕僚私下表示,萬一中山艦有什麼意外,他將與艦共存亡。

果然,下午15時15分,6架日本水上海軍輕型轟炸機呼嘯來襲,薩師俊艦長在瞭望臺發出防空號令,指揮船蛇形行走,以躲避飛機空襲,並且率艦攻擊,日機也不甘示弱在中山艦上空成一字形排列,開始對中山艦進行連番轟炸,空投的炸彈宛如傾盆雨下,江面激起浪花滔天,一顆炸彈正好落下中山艦艦尾左舷水中爆炸,使得中山艦官員艙開始灌入江水,舵機損壞轉動不靈,無線電配電板破裂電信受阻,接着第2、3顆炸彈落於右舷側水中,前後鍋爐艙進水,約3分鐘過後,鍋爐整個斷氣,更不幸的是艦首也遭中彈,燃起熊熊大火,戰鬥中,滿天彈片無情飛濺,薩師俊左腿被炸斷,右腿、左臂身受重傷,他忍着劇痛渾身是血依靠在欄杆上,神智清楚且堅毅佇立在瞭望臺,他要讓全艦官兵看到艦長仍然健在,以安定軍心,鼓舞官士兵浴血再戰。

中山艦艦體不堪炮火襲擊,產生劇烈傾斜,官兵急忙放下左右兩側逃生艇準備棄艦求生,便強行要將薩師俊架離中山艦送醫治療,薩師俊不肯離艦,堅持還能指揮作戰,他大聲說:「我艦長也,艦長必與艦共存亡,且此艦爲中山艦非他,乃我 總理廣州蒙難時之座艦,況我爲三民主義信徒,更不能棄此革命精神象徵之中山艦。」從史料記載的這段話中,能感受到薩師俊把中山艦看得比他個人生命重要,畢竟中山艦承載國民革命的歷史榮耀,就算衆人儘可離艦求生,惟薩施俊身爲中山艦一艦之長,職責與使命所在,不成功只能成仁取義,自應當與中山艦共存亡。

日軍接續炸燬中山艦砲管,讓船艦失去反擊能力,敵機開始肆無忌憚以機槍向瞭望臺掃射,槍林彈雨火光四射,薩師俊軍禮服上的領章反光,反成了日機集中攻擊目標,下士陳善恆眼見日飛機機槍盡往薩艦長身體猛射,竟用自己血肉之軀撲覆薩師俊身上,想幫艦長擋下所有來襲子彈,這宛如電影情節真實上映,但最終薩師俊與下士陳善恆彈着累累,體無完膚,雙雙壯烈殉國。

副艦長呂叔奮看到艦長犧牲之慘烈,強忍悲痛,代爲指揮中山艦繼續作戰,奈何船體傾斜超過40多度,保艦已無希望,只能忍痛下令棄船艦,約下午4時30分,在落日蒼茫之際,中山艦沉沒於長江金口岸,整個戰鬥歷時1小時15分鐘,中山艦共發射槍、彈砲1200發,艦上官士兵25位陣亡,23人受輕重傷,薩師俊陣亡時年42歲,屍體沉入長江底遍尋不着,沒有被打撈上來,最終與一代名艦共沉江底,國民政府晉授薩師俊爲海軍上校,是抗戰陣亡軍銜最高的海軍軍官。

座落於臺北市圓山忠烈祠,在大殿後方迴廊樹立12座殉國的國民革命烈士塑像,薩師俊艦長塑像身列其中。(圖文:莊秉漢)

蔣中正曾在國防部編印《薩師俊烈士傳》爲其傳記封面親筆題字,薩師俊在臺灣地位高崇。(圖文:莊秉漢)

政府播遷來臺後,薩師俊在臺灣地位高崇,蔣中正曾在國防部編印《薩師俊烈士傳》爲其傳記封面親筆題字,座落於臺北市圓山的忠烈祠,在大殿後方迴廊樹立12座從開國、東征、北伐、抗日到國共內戰期間殉國的國民革命烈士塑像,而薩師俊艦長塑像身列其中,以供後人緬懷﹔反觀對岸,薩師俊生前留下的照片遺物在文革時期悉數毀壞。

不過在2014年9月,中共以恢宏氣度公佈《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將國軍將領薩師俊名列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沉沒長江水下59年中山艦,現已打撈出水成立博物館,顯然薩師俊這種「與艦共存亡」的民族氣節,實已獲得兩岸人民的尊重與讚揚,昔日的炮火硝煙遠去,日本軍艦已被趕出黃浦江頭,祈願薩師俊艦長英勇事蹟永存世人心中。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