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皇勉後進 敞開心胸超越自我

詩人羅智成專訪新詩集《個人之島》,談詩與生活。(王英豪攝)

「語言是新娘的面紗,詩人藉由它挑選揭開面紗的人。」詩皇羅智成認爲,在任何時代詩人都面對着「一方面提防讀者,一方面極力去表達」的困境,在自媒體時代,看似詩無處不在的此時,羅智成也指出,詩也許是最適合共鳴的語言。

「媒體化時代,語言的功能和效應已有所不同,當多數人不只是感受主體也是表現主體時,主動或被動自我表現的需求大量增加,但過度暴露自我也會快速地表面化、空心化,而快速穿透語言障礙,兼顧自我表達與適當隱藏的文字工具便是詩。」羅智成說。

另一方面,羅智成也指出,詩的語言可以快速而犀利的表達態度、掌握思想,即西方文學重視的某種「機智」或「智慧」,因此對於自媒體時代需要快速抓到目光的需求而言,詩的語言無意間成爲利器,承載着個性化的視角與洞見。這也就是爲何近年來,詩在臺灣相對其他文學形式尤見蓬勃發展。

寫詩的人多了,至今做過各大文學獎評審,評詩不下千百次的詩皇樂觀其成:「更小的可能性都會在更龐大的數字上發生」。羅智成觀察文學獎的新詩類作品「年輕一代對詩的熟習與掌握,遠遠超過我們這一輩,早期評詩時,20首入選的學生作品,可能有15首詩還停在徐志摩時代,而今20首詩可以說都屬於當代語境。」

至於最好的作品是否亦更勝以往?羅智成認爲這牽涉到不同創作者的閱讀、視野與相關知識,「過去的詩作者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創作時好像在跟大師或巨大的對象與傳統對話,視野與格局上有較大的自我期許。」

他認爲可以樂觀地期待,新世代的詩創作者,只要意識到這一點,敞開心胸,便能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