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刻度裡的2024

(原標題:“時間”刻度裡的2024)

歲末將至,

2024留下了怎樣的時間印記?

時間見證鉅變

每一個刻度,都迸發出新的力量

75年

2024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國旗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40餘年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縣,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過去40多年,新疆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一點點增添綠色。數十萬人不屈不撓搏鬥沙海,終在大漠邊緣築起一道綠色長城。

2024年11月27日,在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鎮至葉城縣方向沙漠“鎖邊”空白區,施工人員在搭建高立式沙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鄒懿 攝)

這是2024年6月20日拍攝的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的防護林帶,道路兩邊是沙漠飼草基地和設施農業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25年

2024年是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25年間,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2024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隆重舉行升旗儀式,慶祝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2024年12月12日,遊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遊覽。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20年

2024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週年。通過20年實踐,中國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國情、又與國際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目前,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2024年12月4日,春節申遺成功。這是當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春節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7年

2024年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從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是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之一。

2024年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這是2024年6月30日開通首日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內的車流。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375天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他在軌飛行總時長達到375天,刷新中國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的紀錄,成爲目前中國在軌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53天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完成歷時53天的太空之旅,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帶回月球背面樣品1935.3克。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着陸器和上升器合影。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4年6月26日下午,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儀式現場,科研人員對嫦娥六號返回器進行開艙,檢驗關鍵技術指標完成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72/144小時變240小時

2024年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公告,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籤政策,將過境免籤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爲240小時(10天),同時新增21個口岸爲過境免籤人員入出境口岸,並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域。

2024年7月9日,來自意大利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體驗太極拳後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24年12月4日,來自波蘭的遊客在上海豫園商城拍照。隨着赴華免籤國家持續擴容,支付、語言、出行等環境不斷優化,“中國遊”越來越便捷,衆多國際遊客紛至沓來。新華社發(陳浩明 攝)

9小時

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完成首次出艙活動,用時9小時,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宋令東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間隙揮手致意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李傑 攝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上)、宋令東(下)在氣閘艙艙門內外工作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李傑 攝

20分鐘

2024年初在社交平臺爆火的“公園20分鐘效應”:即便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狀態更好。如今,成千上萬的口袋公園在中國各地涌現,這些袖珍公園利用城市較小地塊建設,成了“家門口的小確幸”。

2024年10月28日,位於長江揚州段一處“口袋公園”秋景(無人機照片)。金秋時節,神州大地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秋色宜人。新華社發(孟德龍 攝)

2024年8月8日,市民在江蘇蘇州公園鍛鍊。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46秒40

2024年7月31日,巴黎奧運會游泳項目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國選手潘展樂以46秒40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奪得金牌。

2024年7月31日,中國選手潘展樂在比賽後慶祝。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時間見證前行

即使是分秒的變化,都可能是新的跨越

1秒千萬億次

2024年11月,“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系統,在最新公佈的國際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奪得大數據圖計算能效榜單世界第一的優異成績。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是中國首個千萬億次超算“天河一號”部署所在地,同時部署有“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系統。

這是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這是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拍攝的天河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1小時350公里

2024年6月15日,京廣高鐵武廣段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標誌着京廣高鐵武漢至廣州段安全標準示範線全面建成,京廣高鐵全線實現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

2024年6月15日,武漢至深圳北的G875次列車經停長沙南站。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2024年6月15日,在武漢至深圳北的G875次列車上,乘警在引導小朋友回到座位。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1年突破1000萬輛!

2024年11月14日上午,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1000萬輛達成活動在湖北武漢舉行。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

這是2024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漢拍攝的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1000萬輛達成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時間,見證夢想

歲月的積澱,都承載着奮鬥

10年

2024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這個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正在成爲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羣衆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這是2024年11月14日拍攝的位於京冀交界處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這是2024年11月4日拍攝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沿岸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40年

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

這是2024年2月7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新華社發(張體軍 攝)

這是2024年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祝賀 攝)

60年

2024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週年。當年,青海湖畔金銀灘,一羣人頂風踏雪,從3頂帳篷起家,隱姓埋名幹起驚天動地事。多年後,這裡被譽爲“中國原子城”,它見證了“兩彈一星”精神傳承60載。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新華社發

這是2024年8月29日拍攝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李佔軼 攝

70年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週年。兩條“天路”翻越崇山峻嶺,創造了人類築路史上壯懷激越的傳奇。70年來,“兩路”精神浸潤高原歷久彌新。

這是2024年11月16日拍攝的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境內的“怒江72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築路戰士在怒江兩岸的懸崖陡壁上闢山築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時間見證文明

跨越千年,這片土地始終生生不息

3300多年

2024年2月26日,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考古專題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對公衆開放。3300多歲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態走進公衆視野,在賡續傳承中煥發蓬勃生機。

這是2024年2月26日拍攝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024年2月26日,參觀者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觀看展出的刻辭卜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

2024年11月12日,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放。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明首次集中系統地呈現在觀衆面前。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崇山向汾河谷地過渡的黃土塬上,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這是2024年11月12日拍攝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2024年11月12日,遊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拍照。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