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中國 | 中國經濟穩健增長推動全球發展

在全球各國經濟復甦步伐放緩的背景下,2023年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長尤爲引人注目,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更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眼光和國家治理能力的體現,集中表現爲國家凝聚力的增強和認同感的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的加快,內需潛力的不斷釋放,與各國積極構建開放包容、互聯互通的全球經濟新格局等。然而,一些未能科學認識中國經濟增長邏輯的歐美國家頻頻發出“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等論調,甚至給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籤。專家認爲,其真實目的是在轉移視線,掩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停滯和社會危機頻發的真相。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系教授馬爾科斯·科爾德伊羅·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和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經濟科學院副教授、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顧問伊利亞斯·賈博爾(Elias Jabbour)。兩位巴西學者深入剖析中國經濟逆勢增長的內在邏輯,探討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優勢,見證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中的積極作爲,對質疑和誤解中國經濟的新自由主義觀點進行反駁,力圖呈現一個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經濟形象。

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策略

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皮雷斯表示,考慮到全球經濟形勢受到軍事衝突和美國利率政策的負面影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成績斐然。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導致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放緩。

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獨特性。皮雷斯表示,具體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實現了國家規劃與中國企業活力的結合。此外,中國政府積極在社會各層面謀求共識。中國共產黨憑藉其卓越的領導力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制定出符合國情和民衆需求的發展策略,以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政府能夠洞察國內外社會變化,及時出臺一系列政策來應對各種挑戰。中國政府不拘泥於教條,而是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探索真理。

賈博爾補充說,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相比,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經濟金融化帶來的一些弊端。這表明,中國的資源配置傾向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不斷將可用資源投入到新的生產領域,而非過度依賴金融投機來獲取收益。中國模式獨具特色的政治和制度保障,源自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以及由央企和各層面發展型銀行所構成的公共生產和金融中心。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賈博爾看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旨在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來推動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新質生產力指的是基於前沿技術創新的生產力,涵蓋了半導體基礎設施、清潔能源、新型社會管理和服務設施等多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大型國有資本及其金融支柱,即國有銀行的大力服務。目前,中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共同支撐的創新體系,即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其中,大型國有資本在該體系的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在於中國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是建立在大規模生產和金融行業的廣泛公有制基礎之上。隨着這一體系不斷髮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種需求。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同時,藉助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有利因素促進自身的發展,還在國際舞臺上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合作與競爭。這不僅展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優勢,也彰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

皮雷斯表示,一項正確且富有創造性的經濟政策必須基於國家當前的實際情況和長遠的發展趨勢來制定。人類社會正處於科技迅猛發展的關鍵時刻,這不僅預示着一系列創新突破,同時也意味着一系列緊迫的挑戰,如地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治理、民生福祉的持續提升等。各國不能簡單地複製歷史上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未來挑戰,而是需要探索創新的經濟思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吸納並融合諸如人工智能、高級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物聯網設備整合、新材料和新能源開發等新興技術,變得尤爲關鍵。

自2015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能、清潔能源設備製造以及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生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有目共睹。

除此之外,皮雷斯還強調了“需要是發明之母”的觀念,意即當某種需求變得迫切時,人們就會積極尋找如何獲取或實現它的途徑。面對美國對中國企業的遏制打壓,中國迫切需要採取創新性的應對策略,以有效克服由此帶來的挑戰。這不僅涉及技術自主研發和產業轉型升級,還包括構建更爲穩健的供應鏈體系,加強國際合作,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中國已經打下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完全有能力在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年內實現經濟的飛躍。

持續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

賈博爾認爲,目前,中國持續強調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是在走一條正確的道路,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迫切需要增加國內市場和消費的比重。當然,投資和消費不應被看作零和博弈,增加國內市場和消費比重的同時也需要維持較高的投資率。

皮雷斯表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貿易作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開始減弱。從那時起,中國政府採取了多項策略來彌補出口增長的放緩。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政府果斷推出大規模投資計劃,重點投向了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領域,有效地保持了中國經濟在全球金融風暴中的穩健增長。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啓動,通過促進雙方貿易投資增長、推動新興領域合作、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舉措,給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穩定力量。1991—2021年,中國—東盟貿易規模擴大了100餘倍。2013年,中國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攜手共建國家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此外,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這些策略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中國平均工資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等方面。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這一經濟戰略旨在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並在社會中培育新的潛力和技能。隨着新技術的創造和引入,中國的公共和私營部門需要在科研、技術和管理領域培育更多人才,以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例如,服務業的體系化發展和現代化升級蘊藏着巨大的增長潛力和就業創造能力。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不僅爲中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還提升了酒店和旅遊基礎設施水平,爲相關領域的長遠發展打開了視野。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提供發展新路徑

談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取得的成就,皮雷斯認爲,它成功開闢了國際發展合作的新格局。無論是在建還是已竣工的水電大壩、鐵路、港口等衆多基礎設施項目,都在優化提升多個國家的地貌景觀,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特別是那些原本難以獲得項目融資和技術支持的國家。這些項目不僅爲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更爲未來的投資打下了堅實基礎。以中老鐵路爲例,按照某些西方企業追求快速回報的投資理念,建設這條鐵路可能永遠不會被提上日程。這是因爲僅從財務角度分析,老撾償還貸款的財政能力與修建鐵路的成本效益似乎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平衡。

2024年4月13日是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開行滿一週年,這一重要時刻見證了中老鐵路在促進區域互聯互通方面的關鍵作用。中老鐵路使老撾與中國市場深度融合,有效帶動了途經地區的物流、旅遊、貿易等一系列經濟活動,推動老撾經濟邁向了一個全新且更高的發展階段。與老撾的情況相似,全球範圍內的發展中國家通過獲得“一帶一路”項目支持及投資,激發了內生髮展動力,促進了社會進步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賈博爾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代表着中國對促進全球共同繁榮作出貢獻的意願,還蘊含着更深層的含義。在全球化進程受美國金融資本影響而出現衰退跡象之時,中國呼籲新型全球化理念,注重推進更加均衡、包容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進程,尊重各國對於自身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自主選擇權,並致力於滿足接受中國投資的國家的實際需求。由此可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爲世界各國提供了一條在新自由主義破壞性影響之外,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路徑。

打破新自由主義思維定式

皮雷斯觀察到,新自由主義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大都缺乏對於中國經濟運行的複雜性和精妙之處的分析能力。他們受到個人所持意識形態的限制,只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部分。自“華盛頓共識”發佈至今已有35年,新自由主義的專家們仍然堅持着一套爲發展中國家所設計的經濟發展策略,儘管這一策略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多次證明是失敗的。例如,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曾表示,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面臨着社區發展落後、金融危機導致中產家庭經濟震盪、新冠疫情暴露供應鏈脆弱性、氣候變化摧毀生命和生計等諸多問題。“新華盛頓共識”作爲美國新的國內外經濟政策,提倡採取保護主義和以國家介入爲主旨的產業和創新政策,重振美國製造業,以直面與中國的競爭。

遺憾的是,一方面,在發展中國家,與國際金融體系緊密相關的地方精英阻礙了關於新型治理模式的討論。這些經濟和知識精英仍然陷於一種思維定式,即認爲在新自由主義之外沒有其他發展經濟的替代方案。由大型西方金融集團資助的智庫在“全球南方”國家支持了一些組織,目的是阻撓發展中國家探索新型經濟模式。

另一方面,中國、巴西以及其他金磚國家成員在探討“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格局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金磚合作機制的最近一次擴容,增強了“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性,使金磚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發出了不容忽視的聲音。皮雷斯認爲,要重點強調“發展”在一個國家克服其歷史弊病(如貧困、不平等和環境破壞)過程中的核心地位。自20世紀8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理論成爲主導性的國際發展理論以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機制一度陷入停滯。正是在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立之後,發達國家才重新構建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機制。

賈博爾補充到,以新自由主義視角來審視中國,可能會重蹈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的覆轍。中國的經濟體系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如果運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方式分析中國,就忽視了中國特有的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這種做法不僅不合時宜,也凸顯了分析者的侷限性。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改革和發展計劃,其成就不僅標誌着國家發展模式的創新,還爲社會科學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案例。中國,代表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