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政治狂歡節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左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右圖)。(華視提供)

日前中央大學舉辦了一場餘紀忠講座,由中研院院士王泛森講述「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他說近世輿論始於明代的邸報、揭帖、公論,原是官方間流通的訊息,後來成爲民間嘲弄政治權威、表達不平憤怒的管道;甚至到了明末,以時事劇、時事小說大罵官員名人多所皆是,儼然成爲「半新聞」;到了更近代,「橫向社會」形成,輿論說服的對象轉向讀者與市場,成爲綁架與形塑社會和個人的重要勢力。問他臺灣目前的輿論現象,他說其實很像明末的亂象

在西方,約明末百年後的西元1787年,德國大作家歌德來到了羅馬,見證、記錄了一場狂歡節的開始。馬車伕扮成了領主,領主扮成了馬車伕,向來備受敬重的黑袍修道院院長成了被丟砸糖衣黏土的目標,無數小丑突然涌現,他們選出了一個國王,爲他加冕、讓他握住權杖小小花車載着他沿着科爾索大道上走,扮成國王的小丑大吼大叫

狂歡節以象徵的手法顛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高貴者與鄙賤者、上與下、精與粗、聖與俗之間原已建立的階級秩序。這樣的氛圍中,瘋子變成智者,國王淪爲乞丐,現實與幻想迷離難辨,翻轉的不只性別,還有社會階級及尋常日子裡主宰社會生活的一切尊卑秩序。

但是狂歡節的娛樂效果與政治界線薄弱,一旦人民不滿足於只爲了歡笑,廢黜權貴、動了殺念,慶典就變成暴動,甚至導致了真實的屠殺,後來狂歡節在各地都被廢除。義大利知名記者、作家朱里亞諾.達.恩波利新近出版了《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席捲全球》一書,用歌德的這場狂歡節記述開始,說明沒有政權能真正擺脫狂歡節的顛覆精神幾世紀以來,這顛覆的精神不再充斥每條大街小巷,轉而來到政治抨擊小冊庶民報刊的政治諷刺漫畫中,而今則在電視節目秀跟網路的謾罵中重新現形

民粹主義正對我們所處的政治、經濟與社會,透過網路與科技對世界造成重大影響。它觸動了普遍的人性特質,針對人們面對不確定狀態的被剝奪感,衍生出控制的力量,表面上讓人重新找回尊嚴與歸屬感,但卻成爲狂人們操控與導向排外的手法。

這股浪潮造就了美國的川普、英國的強森等登上權力高峰。在臺灣,政治人物臉書治國,想打贏選戰得先當上社羣網紅?不論藍綠「擁粉自重」,支持者透過臉書粉絲頁和Line羣組互通訊息,甚至傳遞假新聞,對於不同立場的人動輒言語怒罵和出言恐嚇「出征」,與明末時代的輿論和17世紀末歐洲各地的狂歡節如出一轍。當全球局勢一再證明,好的演說家比好的政治家更受歡迎時,這場民粹高燒即將感染全世界,失控小丑的政治狂歡節正不斷上演。

王泛森演講最後提到影響他最大的人物之一餘紀忠的辦報精神,「新聞是爲歷史作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負擔」,這句話正掛在時報出版辦公室的牆上,只有當輿論不再被民粹操控,輿論纔不會變成餘論。(作者爲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