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不敢「獨」到樂意「統」(胡勇)

(本報資料照片)

進入2022年,大陸繼續強化對臺兩手準備。一方面,解放軍軍機元旦不放假,繞臺巡航進一步常態化。近日更有視頻顯示解放軍在訓練中用客家話和閩南語喊話勸降,引發媒體熱議。另一方面,大陸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新年寄語中罕見地暢談統一後臺灣的光明前景,同樣觸發輿論遐想。不過,客觀來講,臺灣尚處於不敢「獨」和不能「獨」的階段。要使更多臺灣人不想「獨」甚至樂意「統」,大陸需要更多耐心、智慧與努力。

從拒絕「未完成的答卷」,到炮製「中華民國臺灣」,再到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進黨政府的「臺獨」意識形態昭然若揭。如果真要實現「臺獨」,民進黨就應當修改憲法,破除「固有疆域」和「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等束縛,把「中華民國臺灣」坐實。或者乾脆一步到位制定新憲法,成立「臺灣共和國」,跟中國一刀兩斷。然而,這麼做就是徹底激化臺灣社會統獨之爭,逼大陸攤牌,同時單方面改變現狀也不會得到美國背書,因此陳水扁早在10多年前就得出結論─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即使民進黨如今一手遮天,在修憲時也不敢觸及敏感地帶,只能自欺欺人「臺灣已經獨立,臺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

不可否認,主張臺獨的民進黨能在選舉中連戰連捷,從側面證明「臺獨」在臺灣確有一定的市場。觀察臺灣近年來的民調,獨派飆升,統派式微,這也是大陸武統聲浪高漲的重要依據。不過,相較統「獨」的此消彼長,多數臺灣民衆仍然選擇「維持現狀」。或者說臺灣的主流民意是既害怕「臺獨」生亂生戰,也不願意被大陸統一。民進黨充分利用了臺灣人的「拒統」心理,不斷操作「抗中保臺」,牟取政治利益。北京也掌握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沒有根本改變,從而可以更從容地推進和平統一。

那麼,如何使臺灣人從「懼獨拒統」走向「反獨促統」?除了繼續保持軍事上的高壓態勢和做好戰爭準備,大陸還需要更多向度的思維與行動。首先,戒驕戒躁,保持耐心。「臺獨」看似甚囂塵上,實則外強中乾,敢說不敢做,敢做不敢當,早就被大陸看破手腳。習近平將臺灣問題定義爲「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既然是特殊狀態,就有特殊原因,也需要特殊解方,不能急於一時,更不可簡單粗暴。習近平宣佈「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也暗示統一併非當務之急,不必人爲激化矛盾,讓民進黨漁利。

其次,如何使臺灣人相信統一後在政治上更能當家做主,是大陸不能迴避的問題。劉結一在新年寄語中歷數統一給臺灣帶來的諸多好處,特別是臺灣社會再也不受統「獨」紛擾,可以聚焦民生福祉羣策羣力,爲老百姓多辦好事、解難事、幹實事。這番言論與劉軍川「統一後,臺灣財政收入儘可用於改善民生」如出一轍,仍將臺灣人視爲經濟動物,與現實不盡相符。

總之,統一後的許諾固然重要,統一前的過渡安排更加現實。這就要求大陸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與臺灣各界協商,爭取和平統一的共識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