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大學何必只收高中生(胡幼偉)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我建議,招生出現缺額的大學可以由中、高年齡的社會人士再入大學受教育,填補大學招生缺額。進一步思考,臺灣的衆多大學,在「全民教育」的宏觀理念下,其實可以略做分工。頂尖國立大學以培養對學術有較深興趣的高中畢業生入大學進修爲主要教學任務;其餘私立大學在吸納高中畢業生入大學升學之餘,可以將招收生源由狹隘地鎖定高中畢業生,向社會全面開放,在招生工作上的自我定位由傳統的「協助高中畢業生升學的教育機構」,多元發展爲「爲全民服務的知識供應組織」。

因少子化而面對招生挑戰的各大學,除了可以接納中、高齡者進入學校的4年制正規教育外,也可以利用各校現有的隨班附讀制度,鼓勵、歡迎社會人士來校內選修特定單一課程。以滿足個人特定學習興趣,或是強化在職場上的生存與競爭條件。

各大學的招生單位傳統上只拜訪高中師生做招生宣傳,向全社會打開服務面向後,也可以多拜訪公家機關或民營企業,以客製化的服務方式,和公民營單位主管商討,符合各單位在永續發展進程中需要員工提升的知識領域,在大學現有各系課程中列出員工進修課程的「客製化單點套餐組合」。

參加進修計劃的員工若能在一定年限中,吃完套餐組合中的每一道菜,就可以在升遷過程中增加競爭實力。當然,大學也可以爲個人設計符合其需求的單點課程組合套餐。以文化大學而言,校內有61個系組、13個學院,知識領域多元、軟硬體設備及師資,乃至學校財務都很健全,若能從只訓練大學生及研究生的教育機構,增加「提升全民多元知識素養」的教育功能,歡迎社會大衆來校選修單一課程,或是由若干單一課程構成的課程組合,那對學校、對社會的永續發展而言,都會是雙贏的運作模式。而這種在全校龐大開課清單中選修特定課程的進修模式,比只能在大學進修推广部提供的少數課程中做選擇,又更能滿足個人的進修需求。

重點是,面對少子化造成的高中畢業生日漸縮減,大學招收新生時,如果還是隻鎖定高中畢業生爲招生對象,然後各校挖空心思搶學生,那麼,招生必然成爲大學營運時的一大壓力。然則,對於「生」的界定,能否從高中畢業生放寬爲社會大衆?大學的自我定位,能否從狹隘的「高中畢業後的進修機構」轉型爲包括高中畢業生在內的「全民教育場域」?

放寬「生」的定義,也放寬大學的教育功能後,大學不必只走狹隘的、招生壓力大的小路;也可以面對數百萬的社會大衆,開闢出一個熱鬧的、資源豐沛的、充滿樂趣與成就感的嶄新知識經濟供需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有穩定的、人數衆多的高水準知識供應者,知識需求者也能在市場中選修單一或數個特定課程,滿足個人需求。

大學真的面臨招生挑戰嗎?其實要看如何界定生源及大學的教育功能。有時候,轉機只在一念之間,前提是,自己不能先把頭腦鎖死。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