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官商勾結 疫苗產業殺手(金傳春)
近年疫苗決策官員高高在上者衆,但遠不及孫運璇、李國鼎主政時官員們爲民服務的熱忱、專業效率、遠見與胸襟!(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
去年12月23日孫運璇學術基金會舉辦「孫運璇院長110歲誕辰紀念論壇」,業界代表齊心緬懷,許多早年見證臺灣經濟成長的白髮長者,津津樂道孫院長的爲人處事風範及以臨淵履薄爲國奮發圖強。
反觀2019年底面臨新冠全球流行挑戰,臺灣在早期病例少,傳統防疫足以應付,待所有權責轉至指揮中心後,偏偏決策大權指揮官的專業非此領域,對病毒疫苗尚在學習。因此,第一次行政院科技會議討論新冠疫苗之前,並無整體藍圖,更遑論如孫運璇、李國鼎當年爲成立臺積電奔走籌募資金!
新冠疫苗第一期臨牀試驗,國內三家疫苗廠勇於嘗試;到第二期臨牀試驗快結束時,突然要求國內廠商臨牀二期試驗擴大樣本數(疫苗組須達3000人,才能得最高補助臺幣3億元),疫苗廠勉爲其難達標,但後續即使取得國內EUA,因不符合國際規範,無法貢獻全球,揠苗助長!不知誰的主意,以擴大第二期樣本數,卻完全不補助國際評量最關鍵的第三期隨機分派對照臨牀試驗。這期間,尚不知科技顧問室曾作那些努力?
高危險羣常爲具單一或多重慢性病年長者,其免疫力與臨牀試驗召募健康青壯年不同。所以國際疫苗大廠多樂於公佈第四期疫苗上市後在真實世界的評量實效,以取信於民。換言之,政府沒有第一至第四期疫苗臨牀試驗的審慎規劃,卻讓疫苗廠自籌最耗費的第三期臨牀試驗,結局當然殃及百姓!
事實上,2021年6月屏東枋山發生Delta病毒流行時,地方首長趕緊打新冠疫苗後,疫情隨之結束。然而,2021年4-5月雙北Alpha病毒大爆發流行時,兩市市長毫無疫苗可打此硬仗!呼吸道病毒一向在人口密度高處傳播快;而疫苗接種率低時,易在人際傳播中自然擇選「優勢」病毒株,助其自萬華快速擴大傳播他區!
倘若雙北疫情有足夠的新冠疫苗,勢必降低重症及死亡數。若當初食藥署能與疾管署的疫情分析相配合,最起碼在國內完成第三期臨牀試驗,也能有科學數據作未來決策的基石!
然而,疫情前有疫苗廠曾提出以不同疫苗追加接種等臨牀試驗作法,盡防疫心力,惜醫藥品查驗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官員未察國際學刊已有數據顯示不同疫苗的追加免疫效果比同疫苗更佳,卻馬上打回票!換言之,政府官員對疫苗廠的偏差待遇,一則嚴格監管,另則卻官官相護;加上食藥署堅持「免疫橋接」,只看接種後兩週的抗體效價,完全忽略對抗多種病毒變異株更應評量T細胞免疫及抗體的免疫持久性。如此,在國際學刊發表證實科學評量較優的一國產疫苗,於官員「食古不化」下,完全喪失降低國內死亡與促進全球衛生的良機!
幸不受官方青睞的國產疫苗,認真完成第三期臨牀試驗,已取得國際認證。顯然地,近年疫苗決策官員高高在上者衆,但遠不及孫運璇、李國鼎主政時官員們爲民服務的熱忱、專業效率、遠見與胸襟!
誠然,以科學思維將疫苗專業放在政治之「前」,才能厚惠民衆健康福祉。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