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中臺今年的三個「秋鬥」(黃介正)

2022年9月到11月的秋天,美中臺三方執政當局都將面臨各自內部的大考。(示意圖/達志影像)

今年9月到11月的秋天,是對美中臺三方執政當局各自內部的大考,能否過關牽涉到未來三組雙邊關係的重要變化。在劇烈變動的國際格局中,美國的「期中選舉」,中國大陸的「中共二十大」,臺灣的「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將牽動強權爭霸的形勢,也直接影響臺灣的生存環境。

美國11月8日將舉行的「期中選舉」,被視爲拜登總統是否將在第一任期走到一半就形同跛腳,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力道。美國的價值衝撞、族羣對立、貧富差異日益嚴重,近來槍殺案頻傳、墮胎爭論再起、通貨膨脹,一般預期民主黨至少將在衆議院丟失多數黨地位,拜登總統的施政挑戰將會更大。

中國大陸估計在10月至11月間舉行「中共二十大」,習近平可望續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藉延長任期繼續民族復興的趕考之路。習的第一任期雖然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至少沒有第2個5年任期(2017~2022年)的香港、新疆、疫情、印度邊界衝突,以及惡化的美中強權對抗。中共二十大之後,權力交班問題自然將比前十年愈趨凸顯。

臺灣將在11月26日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在蔡英文總統執政最後1年半的時刻,各政黨將重畫政治勢力版圖。以全面親美並切割兩岸的戰略選擇,在中美強權對抗的夾縫中,使臺海幾經歷險而不引戰,蔡總統能否再次藉由臺海緊繃局勢,將公共政策焦點轉爲民衆懼中情緒,而在選戰中得利,有待檢驗。

從川普政府時期正式浮上臺面的美中長期戰略競爭,並沒有因拜登繼任而趨緩,然拜登的國安團隊在與中國大陸對口的交鋒,張弛起伏交替延續。從早年在柯林頓政府任職時期的「對臺三不政策」原則,延伸到當前擴大版的「四不一無意」,其實拜登決策幕僚與前任相比,總體上採取理性的對中政策,始終都在自我提醒地建構美中關係「護欄」。如今兩強各自面對重大政治議程,自然更有着重外部情勢風險管控「護欄」的需要,以便專注處理內部事務與挑戰。

當美中都在尋求雙邊關係不失控的時候,即使是階段性的和緩或妥協,臺灣就絕不可以「從臺北看天下」,也不可以因自認具備「棋子」功能而天真的想像「臺灣是美國心中最軟的一塊」。在此強權邁向階段性謀合的機率露出端倪之時,我國朝野有識之士尤其必須忖度「大國思維」,從更高更廣的視角來觀察臺灣被當作工具的冷酷現實,纔不致於因錯估形勢而損及利益。

拜登國安團隊口中的美中關係「護欄」並沒有固定明確的定義,並且經常以複數guardrails來描述,倘仔細分析,應是泛指雙方在強力競爭的結構中,仍然有機會推動合作的內涵,包括各層級的溝通管道,氣候變遷、衛生防疫、區域安全、軍事避險等仍有共同利害的對話議題,並非專指雙方對臺灣議題的處理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國大陸索性也借用「護欄」的說法,而且特別針對大陸認定雙邊關係中「最重要也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明確將雙方涉及臺灣定位的「中美三項聯合公報」指爲「護欄」。美中雙方心裡想的與口中說的,基本上根本不同一回事,這個名詞也就必然變成「一欄各表」了。

烏克蘭戰局的演變、中俄關系親疏的評估、日本後安倍時代的發展、美國聯結北約與印太盟邦的力道、解放軍快速擴張的海空與核威懾力量,是分析當前國際形勢的重點議題。然而今日的論述,在秋天美中臺各自內部政治變化的結果出爐後,將會產生一套新的複合式參考指標。

在今年聖誕節,下一任縣市首長及議員等地方諸侯就職後,臺灣就會立即進入長達1年的2024總統大選熱季。關心臺灣前途以及美中臺未來5年形勢變化的朋友們,恐怕精神上想要放鬆也難。(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