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習近平給杜魯道的這一課(胡勇)

習近平與杜魯道。(圖/美聯社)

在剛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峇里島峰會上,最受矚目的雙邊互動無疑是中美元首3年多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然而,一段時長只有1分鐘的習近平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峰會間隙的交談視頻卻在近日意外火爆全網,推特上的播放量在2天內就達到了760萬次,熱度直逼「拜習會」。習近平罕見的「脫稿演出」讓一些西方媒體如獲至寶,紛紛指習「教訓」或者「責罵」杜魯道。還有些報導添油加醋,稱兩人對話猶如「大國對小國說話」,「小土豆(指杜魯道)被習近平當衆削皮」。

其實,只要耐心看完這段視頻,不難發現西方媒體是在借題發揮,試圖將習本人也塑造成對西方領導人頤指氣使的「戰狼」。真相是即使在跟杜魯道當面交涉,疫情以來首度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的習近平仍然保持微笑。「不合適啊」、「結果就不好說了」之類的話語都是中國人習以爲常的表達不滿的委婉措辭。雙方結束對話時,習近平還頗有風度地與杜魯道握了握手。平心而論,這段視頻最多說明兩人談話不歡而散,「教訓」云云實在言過其實。因此大陸外交部也呼籲輿論不要過度解讀中加首腦的這次非正式交談。

雖然談不上「教訓」,但習近平確實給杜魯道上了一課。在這段視頻的最後,當習發現與杜話不投機後,連說了兩遍「創造條件」。這纔是這一外交插曲中最關鍵的資訊。首腦外交是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見或不見,怎麼見面都大有講究。比如,2014年北京召開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彼時中國與菲律賓正因南海問題交惡,高層交往已經中斷。但中方作爲東道主,於情於理不能對客人視而不見。於是,習近平就一臉嚴肅地在戶外的寒風中與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站着交流了一會兒。這與習跟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在花團錦簇中相談甚歡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首腦外交具有其他外交形式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相逢一笑泯恩仇」並不是無條件的,需要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政治意願或者實際行動,這樣才能相向而行,水到渠成。儘管當下中美競爭持續激化,但拜登上臺以來多次對習近平親口做出「四不一無意」的承諾,表達了華府維護中美關係穩定的態度,從而爲「拜習會」創造了有利條件,儘管美方的言之鑿鑿在北京看來有口惠而實不至的嫌疑。

同樣地,習近平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破冰式會晤也不是心血來潮。艾班尼斯上臺後,一改前任莫里森的對華強硬作派,頻頻對北京釋出善意。此番中澳峰會前,兩國的防長與外長已經先行破冰。岸田政府也有改善中日關係的訴求,因此早在今年夏天,東京便公開放話希望儘早實現兩國首腦會晤。日媒還披露,雙方外交團隊就「習岸會」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協調。

同爲美國的盟友,英國和加拿大就是反面教材了。英國新任首相蘇納克一邊迫切希望實現疫後首次中英峰會,另一邊卻繼續控訴中國是「系統性威脅」,不能不讓北京懷疑他的誠意。至於杜魯道,不去想辦法爲改善中加關係創造條件,卻跟習近平反覆糾纏兩國之間的分歧,碰一鼻子灰也是意料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