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檢驗準不準?食藥署認證125家實驗室 守護食安
民衆在購買食品時經常可以看到業者張貼檢驗報告。圖爲民衆在超市採購生鮮食品。(本報資料照)
民衆在購買食品時,經常可以看到業者張貼檢驗報告,究竟數據準不準、實驗室可不可信,食藥署都有嚴格認證和把關,包括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領域,共覈准125家次檢驗機構、1804品項的認證項目,且每3年需展延效期,且每次檢驗的原始數據都需保留3年備查。
爲了確保民間機構和業者自主檢驗的需求,食藥署參照國際ISO 17025:2017標準,辦理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領域的檢驗機構認證作業,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25家次檢驗機構獲食藥署認證,認證項目數共1804品項。
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技正兼科長郭慕蓉說明,檢驗機構收到業者或民衆的委託需求後,雙方簽訂委託書,並載明檢驗項目和實驗方式等;實驗室收到檢體時,應記載檢體名稱、來源、有效日期等,並拍照留存。
檢驗過程中,機構必須依照當初和食藥署申請的實驗方式進行,並確保品質管理;檢驗完成後,還需由品管人員確認,纔可以出具報告,再由負責人確認是否符合委託書載明的內容,纔可以送到委託人手上。依規定,原始檢驗數據必須保存3年備查。
全臺經食藥署認證的檢驗機構中,以食品爲大宗,共84家次、1445品項。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宗佑表示,食品中毒事件多數和微生物有關,必須知道是何種微生物,才能追查來源,凸顯出檢驗的重要性。
蔡宗佑說明,若要從千百種微生物當中,找到檢驗的對象,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爲例,除了可透過培養基篩選之外,也可以透過顯微鏡看微生物的生化反應,不同微生物會有不同的酵素反應。另外,食藥署積極開發分子生物學,運用real-time PCR檢測,可快速檢驗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