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地狹人稠 開車上路條件將變多
朱立倫市長在桃園縣長任內爭取興建的五楊高架,一度被少數人抨擊是「獨厚桃園人」,但五楊高架通車後,證明這是全民所共有、共用的高速公路。但弔詭的是,五楊高架首推高承載車道制度,卻也有改革現行制度、避免讓高速公路淪爲「全臺最大停車場」的味道。
五楊高架段通車,把國外實施已久的常態性高承載車道制度首度引入國內。畢竟在道路容量有限、汽車數量增加卻毫無限制下,若再不管控,即使闢建再多高速公路,仍解決不了逢年過節國道塞車窘境。
在國外,爲了抑制單位面積道路內的汽車數量,各國政府無不絞盡腦汁。在高速公路體系最發達的美國洛杉磯地區,除了闢建錯綜複雜的高速公路網絡外,在高速公路上除了高承載車道外,還規畫出「付費道路」,透過以價制量,讓想早點回家的民衆,多出一個多花錢卻可免塞車的捷徑。
德國柏林嚴格限制超過年限汽車不得駛入市區,不僅減少汽車同時涌入市區癱瘓交通,也阻絕舊型汽車廢氣污染機會;此外,部分國家實施單雙號車牌制度,甚或是限制特定車輛進入,也是減少道路使用量的方法。
五楊高首推的高承載車道,只是限制車流量的第一步,在道路容量增加速度遠不及汽車數量成長下,所有車主、用路人都該體認,其他國家限制車輛使用道路的種種措施,遲早都會應用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未來開車上路的條件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