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國共信任與價值 馬調停失敗──蔣介石與國共和戰(十三)
1941年3月,劉少奇(左1)在江蘇鹽城新四軍軍部與陳毅(右1)合影。(新華社)
在第三方面協調失敗後,蔣氏一度曾考慮「可否電約毛澤東來京之研究」,因草擬致毛澤東電文,擬邀其親來南京「面商一切」,電文如下:
「延安毛澤東先生勳鑑:握別經年,想念殊殷,此一年來國事紛紜,靡有寧息,和平建國之始願迄未達成,鋒鏑餘生之同胞更增痛苦,興念及此,昕夕不安。中共駐京代表於政治協商會議以後,對各項實際問題,均未能與政府爲具體確定之解決,致使枝節叢生,紛爭無已,遂時日遷延,國家蒙受巨大之損失,良堪悵惋。中0認未得從速解決紛爭,達成團結一致和平建國之目的,惟有賴於先生之來京一行,與中0彼此罄談,面商一切,庶幾披瀝肺腑,增加諒解,促成問題之解決,國計民生,均所利賴。切望早日命駕,並祈電示行期,以便派機迎迓,不勝殷盼之至!蔣00」。
姿態甚高 毫不讓步
上項電文情辭懇切,求和之心,溢於言表。可能考慮到毛之拒絕,此電未見發出。然國方仍冀有轉寰餘地,不惜低聲下氣,委屈求全;共方則姿態甚高,毫不讓步。茲節錄《王世傑日紀》數則,可見一斑:
1.「十一月七日。晚間在蔣先生官邸商議國共衝突問題,現距國民大會代表之開會不過五日,國共商談仍無結果。予因請蔣先生對和戰問題確定政策。予並謂『政府決策應着重東北問題之解決,東北問題必須在最近三、四個月內求一解決,無論爲武力的解決或政治的解決,斷不可延擱不決;否則蘇聯對歐洲問題與英美獲得若干協議之後,即可以大部份注意移於遠東,我如於爾時解決,或不免有意外事態發生。現在東北已入冬季,如軍事解決不可能,則當求和平的解決,於適當條件之下,使東北之軍事對立形勢終止。』蔣先生謂當尋求和平解決之道,並允考慮由政府先行自動宣佈停戰,明日即對此事作最後之決定。」
2.「十一月十日。今日午後續在孫(科)院長宅與中共及各黨派代表商談(原注:名爲『非正式綜合會議』)。中共堅持國大須改期,行政院須於國大集會前改組。予謂如中共能將國大代表名單立即提出,我等或可考慮延期數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謂不能先提名單。會畢予語孫哲生先生恐只有如期集會之一途;此事只餘一日,殆無協議之可能。」
11月15日,國民大會在南京開幕,毛澤東爲中共中央起草致南京中共代表團電:「除董(必武)及少數人留京外,周(恩來)及其餘各人宜即回延(安)。」19日,週迴到延安,21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三人開會,週報告一年多的談判,說「蔣介石的獨裁內戰在人民中暴露了,把美國企圖獨霸中國的面目也弄清了。」毛澤東在會上說:中國人民中間以及我們黨內都有打不打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現在是解決了,剩下的問題便是勝不勝。毛在這次談話,第一次提出做打倒蔣介石的工作。
周疑爲緩兵之計
國共開始大打與談判分裂以後,馬歇爾之角色如何?6月,在東北停戰期滿之後,馬歇爾即向美國國務院建議,以司徒雷登爲駐華大使,已獲國務院之同意,蔣「頗不喜其人,以其人無定見徒趨時尚也。」然照國際慣例,亦殊難拒絕也。這是馬氏預示其任務行將終了矣。中共利用美馬之價值,亦非重要矣。10月5日,司徒雷登對王世傑說:「馬歇爾將軍以政府不願與中共和平,戰爭日擴大而不停止,極其消極,已電杜魯門總統表示離華返國之意願,王向蔣力言「不可逼馬歇爾返美」。蔣允對張家口休戰10日,周恩來拒之,周意此爲馬歇爾及政府間緩兵之計,真是好心沒好報也。
1947年1月8日,馬氏離華返美,距其由美來華一年又二十天。離華之日曾發表聲明,對國、共兩方均有嚴厲之指責,謂「在國民政府方面,最有勢力之反動集團,對於餘(馬)促成真正聯合政府之一切努力,幾無不加以反對」;「在中共方面,真正極端共產黨徒,則不惜任何手段以達到其目的,例如破壞一切經濟,造成有利推翻政府,對於人民所受如何痛苦,在所不計。」並謂中國之希望,寄於國民黨中之自由分子與其他黨派中之自由分子。王世傑雖深覺其觀察之正當,然以外國使者之資格爲此言,儼然干涉吾國之政治,殊令人不懌也。蔣介石對於馬歇爾的聲明,深爲不滿,其自記曰:「馬歇爾之聲明,對吾黨之嚴苛批評,所謂軍事政治皆受反動派之阻礙者,實無其事,餘且屢次對之明言,而彼對此一點已被共匪宣傳之暗示,幾乎牢不可破。……然使彼之使命失敗,則彼又積恨在心,故特假我幹部反動之名,以泄其憤。」
馬氏堅信中共問題,非戰爭所能解決,認爲國府在軍事上有嚴重之弱點,共軍則佔戰略上之優勢,且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世界各國之人亦均渴望和平。在此情況之下,對中共之妥協,必須獲得,且應迅速獲得,否則中國無論在軍事上、財政上及經濟上,將陷於混亂之狀況。
馬氏之言,可謂先見之明。蔣則以爲馬氏「主張與共談判妥協,此乃彼爲其自身職責計,只求我國內不起戰爭,能由彼手達成和平統一,以獲得成功之榮譽,而於我政府之利害成敗,則而尚未計也。」蔣氏誤矣!對於「美馬且用最大壓力,使我(蔣)對共屈服,……可痛可恥,莫此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