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懿拿錯了筆?還是古裝劇考據早就變了味?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一個月前刷到這樣一條小紅薯——

(小紅薯截圖)

雖然《如懿傳》牆倒衆人推的事兒早有耳聞,但到了這種“飢不擇食”的程度還是挺讓我的大開眼界的。

原帖的評論區已經有不少人提到“執筆無定法”的古人觀點,並且也貼了一些圖片,但評論區頂得最高的卻是這條——

(小紅薯截圖)

這算是如今古裝劇科普or糾錯的一個常態的,大家並不是基於知識的討論,而是基於情緒的發泄和立場的助陣。如果差錯或疑問是背離自己需求或立場的,那就是不重要或者演員以外的責任,如果這個問題;反之,那就是傷古害今的大事故大問題。

拿筆這個問題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僅在知識的範圍裡討論的話,本可以成爲一個特別能夠體現古古差異、古今差異,以及人們對於“傳統”的記憶塑造的案例。

比如評論區有人貼出來對比的、認爲是正確的《甄嬛傳》中的執筆方式,是新中國建立以後被大力推廣的“五指執筆法”。

(《甄嬛傳》劇照,小紅薯評論區貼圖)

(于右任使用“五指執筆法”,圖/《執筆的流變 中國曆代執筆圖像匯考》)

(五指執筆法)

這種執筆方式卻不是歷史的主流,甚至在現當代,許多不是從我們書法教育而來的人,如民間畫匠、港臺及其他漢文化浸染過的地區,也大多不採用這種執筆方式。

比如評論區裡有人貼出來的日劇《新選組青春錄》劇照,看起來使用的是三指單鉤法。

(《新選組青春錄》劇照,小紅薯評論區貼圖)

(李蕭錕[臺灣書畫家]使用“三指單鉤法”,圖/《執筆的流變 中國曆代執筆圖像匯考》)

(日本空海《執筆圖》)

這種方式十分類似於平常寫字(硬筆書法)所用的方式(類似,不是等於),但和《如懿傳》中的並不一樣(貼圖網友以爲是一樣的)。三指單鉤法雖然並非歷史上的主流,卻也是出現過的,算是一種有過渡意義的執筆方式。

有意思的當然還是得看評論區了,熟悉的味道又來了。如果日本和中國相似(“相似”往往靠的是“感覺”和主觀觀察力),那就是日本學中國的,那這次的結果“背刺”了一些網友的立場,忽然又變成了“學騙了”“沒學到位”。更有意思的是,貼出日劇截圖的網友還回復了一句“有道理”,像極了一些警訊案例裡反詐APP瘋狂報警、自己也看出疑惑,但依然把錢轉出去的主角們。

(小紅薯截圖)

《如懿傳》劇照裡的執筆方式更像是“三指雙鉤法”,只不過由於護甲的存在,無名指和小指顯得過於醒目了。

(《如懿傳》劇照,小紅薯評論區貼圖)

(清代仕女畫中的“雙鉤法”,圖/《執筆的流變 中國曆代執筆圖像匯考》)

“三指雙鉤”是一種明代之後較爲主流的執筆方式,出現在《如懿傳》中並無不妥,甚至於如果放在此劇開播之時或者將周迅換成內娛流量小花,這個劇照都足以買好幾篇通稿誇劇組是如何考究、如何用心了。

(從花想看乾隆皇帝用的是“三指雙鉤法”)

(日本書道中的雙鉤與單鉤執筆法)

這也是如今古裝劇考據讓我覺得索然無味的地方,一樣的劇照、一樣的文物,文字內容和觀點立場卻是隨意書寫的。

如果說,這是一些科普賬號拿錢辦事之舉,我還能理解一下,畢竟我一直認爲我之所以還能在這裡“大放厥詞”主要還是缺點人民幣動搖我。但真正讓這件事喪失意義的恐怕還在於,怎麼寫都有人信,不論文字內容和圖片相差多遠,或者是文字內容上下文如何矛盾,只要寫上幾句讓人能看清立場且立場符合看客意圖的話,再多多推動一下對立的情緒,那這篇科普不但能成立還能爆文+高贊。

一方面是,如今的古裝劇目標觀衆幾乎等同於流量經濟的粉絲,大家都想來撈一筆之餘也失去了正常秩序。

在這次風波之前,《如懿傳》最大的負面新聞來自於男女主角的片酬加起來接近1.7億(後續報道說兩人的片酬在五千萬檔),當時大家認知的“電影咖”紛紛下場拍古裝劇,雖然口碑見不得多好,數據也不到現象級爆劇,但大把大把的熱錢讓這個畸形市場依然能運轉起來,而且轉得飛快。

(2016年前後關於明星天價報酬的報道)

更重要的是,大家認爲古裝劇,尤其是古偶劇是有所謂的“底盤”存在的,也就是不管多爛的劇本、多差的演技,只要劇組的配置有噱頭,再加幾個待爆已爆的流量生旦,整體控制一下成本,這個項目就有錢賺,無非就是大賺小賺罷了。造出“208萬”梗的鄭爽版《新倩女幽魂》(後改名《只問今生戀滄溟》)就是一個這樣的古裝項目,有高知名度的經典IP,加上有流量的男女主角(男主角爲侯明昊),如果不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幾乎是不愁虧本的。

(2016年前後古裝劇“不愁賣”的新聞)

在這種情況下,看古裝劇的人就是那些了,那麼關心古裝劇服化道考據的也只有那些了。基於影視劇的考據,本質是另一種形式的影評劇評,多多少少都需要“蹭”點影視劇的熱度,這個熱度不是寬泛的數據,而是看過影視劇的人。當這批人中普通觀衆的佔比越來越少,流量經濟下的粉絲越來越多,影評劇評也就成了粉黑戰鬥裡的武器,考據的實質也就無人問津,大家看的只有作者的表態和站隊。

另一方面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要達成普通觀衆心中的“考據”等級其實比想象中容易許多,因爲大多數古裝劇考據只是在對比形象有沒有文物出處,然後對照一下像不像而已。

我給大家舉個不得罪人的例子,下面這個截圖是某個短劇裡出場幾個鏡頭的小兵甲乙丙丁,我完全可以說這個形象來自於楊家灣漢墓的兵馬俑,說頭上戴的是武弁,身上穿的是短襦,然後再聊一些關於楊家灣墓主可能是周勃、周亞夫的歷史八卦,一篇一兩千字的關於這個短劇服飾考據的科普文章隨隨便便就湊出來了。

(短劇截屏)

(陝西楊家灣漢墓)

但實際上呢,這就是一部最普通的追妻言情古裝短劇(對,就是短劇),是古裝,但算架空,按照短劇的預算這些服裝也不會像古偶劇那樣專門製作準備,粉絲還要爲誰穿了誰的舊衣服而扯頭花,自然也就不存在考據這回事。即便如此,你要我誇,我還是能扒拉一些截圖、配上一些文物圖,最重要的是我要寫上符合立場與情緒的大白句子。很多古裝劇考據博主,做得就是這樣一件事,越是短視頻、微博、圖文貼這種碎片化的傳播,越適合這種考據,就像盲人摸象,一次就給你摸一個部位,然後告訴你摸了一個史前大恐龍,想必也沒人會察覺,能察覺的人也不靠看這種考據貼學習了,更別說這類古裝劇的目標觀衆了。

即便是對“考據”稍有要求,那要達成這個高度也比很多人想象中容易。因爲影視劇本身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呈現和還原,在網上下載幾張圖照着外形做就行了(歡娛最拿手了),但劇組的服裝和造型設計師如果連這點照葫蘆畫瓢的能力也沒有就不用混了。儘管這種方式會在很多細節上出現偏差,尤其是在一些款式結構上由於設計師的慣性思維而“想當然”,可相比很多問題這已經是十分細微的“小節”了。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拍劇照,尤其是一些模仿古畫姿勢的劇照或特別調色的海報,非常出片、非常唬人,不論是影視劇還是一些古裝kol寫真。

比如我每次聊陳同勳(剛聊的見《》)就會有人提《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至今也能在小紅薯上有人盤點這部服化道,認爲這是一部有遺珠之憾的古裝劇。然而這部劇就是典型的網圖考據,乍一看似乎哪兒哪兒都能找出對應的文物,但細究就是東拼西湊的,更滑稽的是全劇上下都沒搞明白那個時代的服飾不像設計師以爲的那樣開衩(詳見《》)。但賣相的的確確夠唬人了,這都唬到2024年了,按照目前的古裝水準下去,早晚唬到“87紅樓”的高度。

(網絡截圖)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照)

(西漢馬王堆出土信期繡)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照)

(戰國江陵馬山楚墓出土龍鳳虎紋繡)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照)

有意思的是,這部劇裡也出現前面提到的漢軍武弁,短劇的含金量還在進一步上升。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照)

(陝西楊家灣漢墓)

這也是目前古裝劇達成“考據”成就容易的另一個原因,由於現在古風服飾產業發達,不論是所謂復原款還是不同風格的“仙”服、古裝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渠道直接採購,而且啥都是現成的,約等於一件起訂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了。

(網購平臺上可以買到各類風格的服飾配件)

甚至於都不用這麼麻煩,直接去某寶某多多上採購,不僅不用授權費,還有大把店主還抱着“被翻牌”的心理搶着幫你宣傳影視劇,去小紅薯或短視頻平臺上發一篇類似“我家的衣服上XXTV”包裝自己。

所以,這本就是一個共贏的局面。明星有錢賺,粉絲有劇吹,劇組有工開,平臺有熱榜,店家有貨賣,博主有飯恰……就連那些館藏文物的博物館們都忍不住吸上一把,好衝一把宣傳的KPI。大家努力維持着這個其樂融融的美好席面,只有較真的人是小丑。

可能會又理中客這會兒要跳出來說了,“讓你好好分析,沒讓夾帶私貨,你捱罵是你活該”。但事實就是,科普一旦要扒細了、較真了,閱讀門檻就變高了,劇組、店家、粉絲等等不見得看得懂你到底在分析什麼,但人家看得出你的情緒沒表演到位(誇得不夠或者黑得不夠)。

話題回到開頭的這個關於《如懿傳》拿筆姿勢的小紅書帖子下有人貼的日劇《新選組青春錄》劇照的評論區域,貼圖的網友只是提出了一個日劇中的對照組,並且從他認同“日本學中國學書法學偏了,沒學到位”的回覆來看,他對執筆不瞭解,更無所謂的站隊,也就是所謂的“路人”。但就是因爲這張圖的出現並不符合一些人的立場,這個網友的行爲就成了“專門找了張圖來洗”“說話要評良心”,並且開始了常見的論點轉移。

(小紅薯截圖)

在這場流量、利益、情緒裹挾下的泥石流裡,已經不是一隻腳踏進後需要選擇方向的事兒了,而是除了順流而下,剩下的全部會被一股腦沖毀。

如果我們能好好去討論拿筆的問題,它本來應該是非常有趣的。執筆方式還跟服飾考據有點那麼幾分相似,起居方式、傢俱形制、書寫材料、製作工藝、筆的形制等,以及理念取向、理論傳承、流行崇拜等等,都是影響因素,而到了具體個人,又有個人的理解、偏好和選擇……放在影視劇裡,這些既可以成爲歷史背景的還原,也可以是角色人物的塑造。

(各種不同的執筆方式)

(早期流行的握管法)

(早期流行“二指單鉤法”,圖/《執筆的流變 中國曆代執筆圖像匯考》)

執筆和穿衣,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瞭解古人生活與趣味的入口,這些本應該是古裝劇服化道科普的初衷,至少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的。就像泥石流之下,本來可能是村莊,可能是林場,可能是景區,可能是山道,是萬千生靈萬般風貌,但最後卻只剩下一種樣子。

更可悲的是,順流而下看似是泥石流中的唯一選擇,卻也不是一個正解。那些順流而下的選擇,說不定就在某個很小的關口因爲一些根本不知道上綱上線的發言、表情包、頭像而滑倒覆滅。即便“苟”到最後,也是一身泥濘和災疫。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