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份遺址立碑 見證臺北新石器時代
歷經文山社大和學者專家多年爭取,終於成功在遺址所在地、景美運動公園立下紀念碑,昨天正式亮相,作爲北市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見證。(陳芃攝)
因爲2006年一袋「石頭」的緣分,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篆刻家鄭景隆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歷經文山社大和學者專家多年爭取,終於成功在遺址所在地、景美運動公園立下紀念碑,昨天正式亮相,作爲北市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見證。
十五份遺址是圓山文化晚期到植物園文化早期的遺存,1928年相關石器被發現,之後經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教授移川子之藏比對,將石器依南島語族的「Patu」命名爲「巴圖」,也用舊地名把發現地訂爲「十五份遺址」,開始做相關研究;但移川子之藏過世後,就沒有人能證實遺址存在。
50多年後,鄭景隆的朋友在景美運動公園種樹苗,無意間挖出多個巴圖,送給相關學者鑑定,但未獲重視,最後整包「石頭」落得當門擋的命運。直到10年前到了鄭景隆手上,他原以爲是原住民文物,經多方查證竟發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
鄭景隆對玉石情有獨鍾,但不是考古專家,確認十五份遺址過程困難重重,他說,每次陷困境,過幾天就找到答案,感覺是「祖先想出來,所以就出來了」。
目前鄭景隆手上有6件巴圖形石器、19件兩縊型網墜,巴圖外形像扁平的飯匙,多是用玉、石、木等材質做成兵器或禮器用;網墜則像打水漂的石頭,是裝在捕魚網上使用。
有了紀念碑爲十五份遺址做紀錄,鄭景隆說,接下來希望在附近尋找空間,展示相關文物,並串聯連植物園、芝山岩、新店、景美等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