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爲何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本報記者 熊 麗
世界銀行近日發佈報告,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期調高至8.5%,較3月份報告上調了0.4個百分點。世界銀行爲何上調我國經濟增長預期?如何評價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表現?
專家認爲,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是國際社會看好我國經濟前景的主要原因。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國內經濟恢復還存在不均衡現象,經濟迴歸常態依然面臨挑戰,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持續釋放內需潛力。
我國經濟持續改善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報告認爲,中國經濟2021年將呈現強勁增長。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全球評級公司也在近期表示,鑑於中國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並迅速開展疫苗接種工作,預測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將達8.3%。
外國機構爲何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爲,相比其他經濟體,我國經濟活動率先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端和需求端漸次改善,製造業和服務業展現了足夠韌性,企業逐步恢復活力。
“受疫情影響,全球市場出現嚴重供需錯配,我國出口受益於此實現強勁增長,既滿足了全球需求,也拉動我國經濟去年走出強勁的V形復甦走勢,今年一季度實現18.3%的增速,二季度仍有望延續穩健復甦的步伐。”王軍認爲。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劉曉光認爲,我國經濟在多個方面有改善:首先,國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實際GDP水平正在迴歸長期增長趨勢線;其次,生產供給持續高速增長,農業種植業、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的兩年平均增速已達到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其他一些產業復甦的短板領域也在加快補齊缺口;再次,外貿外資延續強勁增長態勢,爲內需復甦爭取了寶貴時間窗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今年二季度以來,全球經濟步入加快復甦的軌道,國際機構普遍上調了對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測。全球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已步入下半場,但疫情衝擊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和對全球經濟的創傷並未消除,全球復甦仍面臨諸多挑戰。
經濟復甦均衡性待增強
劉曉光認爲,我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雖率先開啓了常態化進程,但當前內需恢復仍不充分,供需結構仍不平衡。展望下半年,隨着我國經濟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常規性擴張政策效應的延後顯化、中長期發展戰略的佈局和項目落地、全球疫情及經濟形勢的逐漸明朗,我國經濟有望加快推進常態化進程。
“放眼全球,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仍然是可圈可點、亮點紛呈,逐步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但另一方面,經濟復甦也呈現不同步、不均衡和結構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王軍說。
世界銀行報告認爲,中國的總需求結構將繼續轉向國內私人消費需求爲主。預計實際消費增長將逐步迴歸疫情前的趨勢,支撐因素包括勞動力市場復甦、家庭收入增加和消費者信心增強等。
“就生產端而言,我國經濟已基本恢復常態化運行,但需求端還遠未恢復至正常。”王軍表示,例如,居民消費、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仍較爲疲弱,小企業恢復得不如大中型企業理想,經濟復甦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仍待改善。
王一鳴表示,在工業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國內消費和投資恢復仍然偏弱。從下半年走勢看,消費恢復仍將受制於居民收入增長情況,基礎設施投資將受到地方融資平臺償債壓力的制約,製造業也難有較快回升,增強內需動力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更加註重培育內生動力
對於下一步宏觀政策,王一鳴認爲,隨着經濟逐步迴歸常態,宏觀政策常態化也是必然的,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註重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爲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
劉曉光認爲,在總體政策定位上,今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對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組合。財政政策需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加快執行剩餘預算;貨幣政策需要做好應對下半年經濟增速放緩及美聯儲釋放“加息縮表”信號引發波動的準備。
王軍認爲,着眼於長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穩增長方面應該更加積極主動,保持前瞻性和必要的擴張力度,適當加快財政支出節奏,保持較爲寬鬆合理的流動性;在調結構方面,重視解決當前消費疲弱及其背後居民收入增長放緩,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成本較高,居民對未來預期謹慎等問題,儘快制定出臺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在促轉型方面,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重點建設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競爭的重大關鍵性、跨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動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穩步實施“雙碳”戰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王一鳴表示,要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特別是要促進擴大消費需求,釋放內需市場潛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在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