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琉璃河遺址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地處大石河北岸,是西周時期燕國都城、北京地區現存最早的城市遺蹟,被譽爲“北京城之源”。兩年前,作爲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王晶發掘了西周青銅提樑卣,其內部的西周銘文實證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一年前,面對“23·7”暴雨洪水,她堅持留守,護住了遺址上的重要文物;今年,作爲琉璃河遺址考古暑期國際學校的培訓教師,她又將琉璃河遺址所承載的文化傳承出去。
堅守田野考古一線
2021年底的一個寒冷冬日,在琉璃河遺址,一個考古新發現溫暖了在場所有考古工作者。在打開西周青銅提樑卣器蓋的一剎那,“太保”“匽”(即“燕”)等文字赫然在列。“對考古工作者來說,最期待的就是文物上有字,這件文物上竟然有24個字,其大意爲‘太保在匽築城’。”王晶解釋,太保是歷史上的召公,匽指的是西周的封國“燕”,這篇銘文與20世紀80年代出土的克盉克罍的銘文互爲補充,是研究燕國早期歷史的寶貴史料。它證實周初召公親自來過琉璃河遺址,並在此築都,恰好實證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王晶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大學專業是商周考古,進入市考古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快投入到琉璃河遺址考古項目的準備和研究中,這一紮就是六年。
琉璃河遺址是北京地區考古發現現存最早的城市遺蹟,被譽爲“北京城之源”。2019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重啓了新時代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與研究工作。作爲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現場負責人,王晶主要負責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的現場工作。
細緻的調查和勘探是考古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2019年至2023年四年間,她和考古隊員新勘探面積超80萬平方米,新發現了上千處遺蹟。琉璃河遺址多項考古發現填補了北京考古的空白,2022年7月,琉璃河遺址考古新發現獲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
特大洪水中守護文物
發現青銅提樑卣上的銘文後,琉璃河遺址仍在繼續推進。按照國家文物局此前批覆的考古計劃,城內大型建築、水井、居址、祭祀遺蹟和墓葬區等的發掘逐漸有序展開。讓大家沒想到的是,“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讓考古工作戛然而止。
王晶回憶道,7月31日凌晨接到轉移通知時,考古隊迅速反應,決定立即轉移重要資料、保護重要文物。“作爲北方人,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雨。當時大家冒雨給發掘現場做保護和排水,但都沒想到後續的洪水甚至影響到了工作站。”當時考古隊一共有8個人,其中6個人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暴雨到來後,8人全部堅守在場,分頭負責聯絡統籌、資料修復整理、現場清點整理、考古發掘現場巡視、後勤保障等工作。
災害發生後,考古發掘現場無人員安全事故,遺蹟及出土遺物均安全。受水浸的1700張歷史照片、1000張底片、200袋文字資料、350件小件遺物全部在15天內完成修復整理工作。“這些珍貴資料如果不能及時搶出,真的就再也找不到了,現在部分資料雖然被水浸過,但還能辨認使用。”王晶說。
將中國考古學傳播出去
作爲市考古院的年輕人,王晶承擔了不少青年工作。除了北京市青年突擊隊隊長的職務,她還有一個職務是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大使。
被封爲“大使”,主要是因爲王晶承擔了一部分國際交往的工作。比如今年暑期,琉璃河遺址考古暑期國際學校開班,王晶擔任培訓教師,手把手帶領學員進行田野調查。暑期國際學校項目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依託琉璃河遺址,來自美國高校的4名學員在琉璃河考古隊和合作高校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實踐、課程講座、分享研討、首都文化遺產考察與研學等形式,完成爲期一個月的培訓研修。“這和研學不一樣,是要計入大學學分的。在全方位的教學和實踐過程中,我們努力將中國考古學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傳遞出去。”
文/本報記者劉洋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