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不要再猶豫了,是時候將東城、西城更名爲崇文區、宣武了

又快到2024年歲末,進入總結和預見未來的時刻。

在文化方面,今年有兩件申遺成功的大事,可圈可點。一個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另外一個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對於首都北京來說,北京中軸線申遺,從2012年開始至2024年,歷時12年,實屬不易。

北京中軸線的成功申遺,不僅是對北京城市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肯定,作爲首都,更是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一次國際展示。

看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從新時代開始的,也就是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爲珍重,以一種更爲宏大的延續來映照復興之路。

那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文化的系統性配套,與北京的古今文明融合。否則就是孤立的世界文化遺產,突兀依存於現代都市中。

大家都知道,目前在北京中軸線兩側分別是兩大核心區域的東城區和西城區。但近年來,關於將東城區更名爲崇文區、西城區爲宣武區的呼聲不時出現,呈現出一種對歷史文化的集體念想。

如今,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大國復興之夢越來越近的新時代,再來看“東城”“西城”這種命名方式,但凡有點文化的人,多少感覺有些欠妥。我個人認爲,主要存在兩個弊端。

一是底蘊不足。這樣的命名,無力匹配和體現首都的人文歷史厚重,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如果說中小城市,這樣簡單命名也就罷了,但北京怎麼可以?雖然從古至今,北京建都史僅有800多年,但北京在近現代,以及當代這個世界上,無疑是最爲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之一,理應其重要區域的名稱更有文化內涵和王者風範纔夠標配。

二是邏輯錯位。東、西城區與北京其他區的名稱不屬同一類型,整體上較爲雜亂,不利於系統認知。

如果以東、西兩個方位指示的方式命名核心區域,那麼爲了整體協調,是否還應該有南、北兩區?

倘若不是,那麼看其他,比如海淀、朝陽、豐臺、昌平、大興等名稱,還是有些內涵的,形式上至少是統一的。那麼要改變的,是否應該是東、西城區的名稱。

當然,在這裡,我們不能指責或者批評2010年,當時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撤銷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東城區,撤銷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的這一決定。

從原來的情況看,可能既有當時東城、西城區相比崇文、宣武區的權重優勢,以及這兩個名稱簡單上口、便於翻譯、利用國際化傳播等考量的原因,就以東、西城命名了。

更爲重要的是,當時是2010年,還沒有進入新時代,還沒有2012年之後的國家和民族更大遠志。

12年後的今天,無論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將東城區、西城區更名爲崇文區、宣武區的時機早已成熟,必要性已很充分。

首先,這不僅僅是北京的大事要事,也是國家之大事要事。說得再重要一些,這是進一步堅定政治站位的問題。具體不想在此展開過多講了。當然,如果真有東西合併爲“中央政務區”之類的近期考慮和落地安排,那也請及時明示於社會。

其次,這是體現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一件大事要事。崇文區和宣武區的名稱承載着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粗淺理解,崇文寓意“崇尚文治”,承載着文化復興的希望,通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激發民族的創造力與凝聚力。

宣武寓意“宣揚武德”,則承載着國家強盛的夢想,通過國防的建設與持續強化,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

歷史經驗和民族心理定勢中,文治武功方能安邦治世。崇文和宣武,這兩個名稱不僅代表了北京的歷史記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興邦治世的體現。

恢復這兩個名稱,有助於喚醒北京市民及全體國民的歷史記憶,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推動文化自信的進一步提升。

但也不能刻板認爲,崇文區就必須“文”,宣武區就必須“武”。

最後,從首都規劃和建築風水的科學角度看,這也是一件極爲關鍵的大事要事。

從古至今,風水佈局不僅關乎城市的發展,更關乎國家的興盛。北京作爲古都,其城市規劃與建設歷來講究“天人合一”。

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在老軸線的基礎上,現在分別向北、向南延伸至國家版本館總館“文瀚閣”和大興機場,長度從7.8公里延長到88.8公里。

如此的新舊銜接,如此的壯闊呈現,寓意着新時代復興之夢的宏大演進。

將東城、西城區更名爲崇文、宣武區,有助於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北京的城市規劃理念,使首都的人文佈局和建築佈局相輝映襯,更加和諧、有序,從而彰顯出大國首都的獨特魅力。

綜上,建議北京儘快將現在的東城區、西城區更名爲崇文區、宣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