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族的不得已!晚婚、晚育…犧牲退休金、存教育金?財務負擔減壓有方法!

晚婚、晚育…犧牲退休金、存教育金?財務負擔減壓有方法! 圖/林奇芬提供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6月份統計數據顯示,國人初婚年齡平均數爲31.7歲,其中男32.6歲、女30.7歲,創歷年新高,顯見30歲後結婚的趨勢已成型。問題來了,晚婚自然晚育,人生計劃順延,也影響退休金準備期。

爲陪伴熟齡爸媽勾勒豐盛的未來,本篇邀請理財教母林奇芬、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牀心理師王意中,分別從財務面與教養面,調適熟齡族「有兒女萬事足」帶來的隱性焦慮。

實現人生的夢想,永遠都不嫌晚。晚婚晚育,在財務經濟上其實是比較穩定,但挑戰是,擔負家庭責任也隨之拖延,兼顧孩子成長的同時,也須爲自己的延後退休做準備。

「第一要務,家庭的保障要周全。」林奇芬分享,「此時孩子還小需要確保得到照顧,在保險的規畫上,保障額度要超過保險人的年薪10倍以上(若孩子剛出生,則調至20倍以上)。假設爸爸年薪100萬,保障額度就建議至少100萬乘以10倍,也就是1,000萬以上。

這也意味着:若爸爸不幸身故,該保單至少能幫忙照顧孩子10年或至成年。「不過,高額的終身壽險保費很高,所以可以搭配定期壽險、意外險做整體規畫,降低保費拉高保障。另外,也要幫孩子買醫療險,目前多數採取實支實付型醫療險。」

保險搭配投資 教育金、退休金同步準備

保險是做好風險管理,但更重要的是強化投資,累積家庭資產。林奇芬建議,個人薪水要擠出一至兩成做定期定額基金與ETF投資,強迫自己儲蓄,藉此降低市場波動風險,也能慢慢累積一定額度的資產。

「我的建議是,40歲的熟齡族以股票型基金爲標的,美國股票型基金爲第一考量,其次是臺灣股票型基金、亞洲區域型基金(以亞洲四小龍爲主)。」等到年齡漸增後,如50歲、60歲,再逐步增加平衡型基金或債券基金的比重。

目前有不少基金平臺,不只基金種類繁多,還提供免手續費或低經理費的優惠,如基富通的「好好退休準備平臺」以及「好好長大」活動,兼顧退休金準備與幫孩子存教育金等雙重目標,是不錯的選擇。

林奇芬補充,對晚婚的頂客族來說,理財規畫應着在退休金、醫療險與長照險,所得的兩成以上,可投入共同基金、高股息ETF,打造穩定的現金流。

對許多熟齡爸媽來說,隨着時間見多識廣,性格上相對成熟穩定,但面對學齡前後幼童或孩子的成長階段,每天不斷的翻滾跑跳碰,不免感到崩潰與心力交瘁!

「『體力不足』幾乎是熟齡爸媽的一大罩門。」王意中分析,學齡前的孩子都需要大量陪伴,因此父母要維持好體力,心態上得隨時保持『Play』的狀態,亦即是否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感受「玩」性,進而陪伴他們快樂成長。」

熟齡爸媽通常也是雙薪組合,在時間的分配上,照顧小孩的責任就委託給托育人員或褓母身上,王意中提醒,建議出生後兩年自己帶,可以給予孩子信任感與安全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此外,常見到的3C褓母安撫或陪伴孩子,王意中點出這些行爲都是「假象」:依賴螢幕色彩鮮豔的3C產品哄小孩,看似情緒平穩了,小心已經影響到視力、大腦發展與行爲情緒,不可不慎。

不得已需要藉助3C產品怎麼辦?爲避免孩子成癮,王意中建議父母隨時觀察「5+2」的改變:態度、情緒、作息、學習,以及對週遭事物關注的程度等五個面向是否有了負面發展?另加上視力與身體姿勢是否有變化。

晚育父母常見盲點:過度寵溺

很多熟齡爸媽可能晚年得子,難免會用物質滿足其需求,但過度寵溺孩子之下,又餵養3C產品,未來付出的代價將難以想像,正所謂閩南語諺語:「幸豬夯竈,幸囝不孝」(豬沒關好,連竈都會被打翻;孩子太過溺愛,就不懂得孝順)。「學齡前的孩子較能配合大人指令,遠離3C吸引力就趁現在。」

晚婚、晚育、不生或不婚都是人生的選擇之一,沒有對與錯,但隨着年齡漸長,調整個人理財規畫是最大公約數,也是重中之重。

若是選擇生養孩子,良好的教養絕對大於生養,「認識孩子的個性到什麼程度?」王意中點出教養關鍵,在於父母清楚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親密且有意義的關係。

理財教母林奇芬。 圖/林奇芬提供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