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到貨架” 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爲創新引“活水”?這裡有答案
(原標題:“書架到貨架” 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爲創新引“活水”?這裡有答案)
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爲創新引“活水”?(來源:視頻綜合)
央視網消息:在研發領域有這麼一個說法,原始創新是“從0到1”,這主要是科研界的事;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從10到100”,這主要是企業界的事。而要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躍上生產線”,這個“從1到10”的轉化階段顯得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如何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總檯記者日前走進全國首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看看他們的做法。
央企出資 研究院搭平臺能帶來什麼
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大樓內的海洋氫能研發中心,鄺允正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海水電解制氫的實驗。與此同時,在十幾公里外的媽灣電廠,以他們研發的海水制氫裝備爲主體而建成的制氫加氫一體站,已經成爲了電廠最顯眼、最前沿的設施。
2021年,爲打造氫能應用場景,深圳能源集團找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希望能有一支科研團隊提供技術支撐。而與此同時,正在大學搞研究的鄺允團隊找到研究院,希望能將他們的海水制氫技術孵化成產品。就這樣,三方一拍即合,由鄺允帶領的海洋氫能研發中心當年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央企出資,研究院搭建平臺,研發目標明確:制氫技術儘快投產。
鄺允口中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平臺?用劉仁辰院長的話說,它是基礎研究到商業化的一座橋樑,把技術從“書架”搬上“貨架”。
把基礎研究商業化,這也就意味着,像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既要擁有科研屬性,又要像企業一樣具備盈利能力。在這樣要求下,怎麼找到合適的人才?並且留住人才?進而發揮人才的價值?成爲新型研發機構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科學家辦公司?新型研發機構給錢給經驗
而事實上,像深圳能源集團與海洋氫能研發中心的雙向奔赴,僅僅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發轉化中的幸運的案例,新型研發機構面對更多的,是實驗室新技術難以落地的難題。2014年,研究院麾下的一個實驗室孕育了10年的全新污水處理技術已經成熟,等待步入社會。然而,當研發團隊去外面找公司合作時,卻屢屢碰壁。
科學家辦公司欠缺經驗的怎麼辦?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提供了管理培訓和資金支持。
最快7年最慢18年 新型研發機構有耐心
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支持下,以這項污水處理技術爲主的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該技術逐漸在深圳社區、景區、農村等地應用,效果顯著。2015年,深圳市提出消除黑臭水體的目標,清研環境的應用前景更爲廣闊。也是在這股東風下,2022年清研環境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從公司成立到上市,僅用了7年多的時間。研究院將公司上市視作研發團隊長大成人的標誌之一。從這個角度而言,清研環境是成長迅速的代表。不過,大多數孵化企業長到上市至少經歷10年以上。既給金錢又給時間,力合微電子便是這個新型研發機構的一個典型案例。
信任不是空談。從前期研發到盈利,公司用了8年。
與政府對接、給資本支持、跟產業聯結……正是新型研發機構給科研人員架起了從實驗室到市場這座橋樑,爲創新引來了“活水”。成立近30年,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孵化企業3000多家,上市公司30多家。
目前各地已建立2000餘家新型研發機構
目前各地已建立2000餘家新型研發機構(來源:視頻綜合)
近年來,我國新型研發機構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加大。截至目前,各地企業類型、事業單位類型、社會服務機構類型等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000餘家,對推動科研機構改革探索、擴大高能級技術供給、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競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