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暴力極普遍…衛福部首調查盛行率近6成 騷擾最多

衛福部保護司今天公佈臺灣首次數位性暴力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臺灣18至74歲民衆,數位性暴力終身盛行率爲59.4%。記者林琮恩/攝影

衛福部保護司今天公佈臺灣首次數位性暴力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臺灣18至74歲民衆,數位性暴力終身盛行率爲59.4%,1年內盛行率則爲47.7%,在網路上「騷擾」是最常見的數位性暴力,遭到數位性暴力的性別及性傾向以「非異性戀男性」爲最高,而據調查,民衆面對數位性暴力求助比率低,僅39%曾對外求助。

根據衛福部調查,數位性暴力若以樣態區分,「騷擾」終生盛行率48.5%最高,其次依序是「羞辱與攻擊」26.0%、「跟蹤或肉搜」21.8%、「控制或限制表意」11.7%、「影像性暴力」10.4%、「數位排除」8.2%、「身分侵犯冒用」5.6%、「捏造不實訊息」3.7%、「騷擾威脅親友」3.1%、「線下性暴力」2.5%、「招募引誘」0.7%。

研究計劃主持人、暨南大學社工系教授王珮玲表示,數位性暴力已成社會大衆普遍經驗,即使扣除在羣組收到裸照等訊息「騷擾」型態,1年盛行率爲26.7%、終身盛行率仍有42.3%,「可見數位網路時代,性別受暴經驗並不稀少,且很普遍。」

以被害人年齡來說,不分類別數位性暴力終身盛行率,以30至39歲71%最高,其次爲25至29歲之67.4%、40至49歲之62.9%、20至24歲之61.1%。此外,65至74歲終生盛行率雖爲最低,也高達43.6%。若以性別及性傾向分析,非異性戀男性終生盛行率30.2%最高,其次依序爲非異性戀女性15.2%、異性戀女性9.5%、異性戀男性6.1%。

「數位性別暴力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不亞於實體。」王珮玲表示,高達84.5%數位性別暴力被害人認爲其身心受到影響,包括焦慮、沮喪、感到脆弱、失去自信、人際關係困難、睡眠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恐慌發作等。

王珮玲表示,高達61%被害人未求助,僅39%曾求助,且多是循「非正式管道求助」,以求助朋友、同學78.8%爲最高,其次爲手足、家人或其他親戚25.1%、網友或網路上其他人17.3%、父母12.2%;循「正式管道」求助者較少,以求助輔導諮商人員12.2%最高,求助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僅0.4%。

「求助牽涉到是否會被標籤。」王珮玲表示,要鼓勵被害人求助,必須從社會氛圍做起,建構友善的環境,求助流程資訊也應公開透明,讓欲求助者瞭解求助流程,過程中會遭遇何種情況等,最重要的是不要責備被害人,讓更多被害人願意勇敢走出來。

以被害人年齡來說,不分類別數位性暴力終身盛行率,以30至39歲71%最高。圖/衛福部提供

數位性暴力若以樣態區分,「騷擾」終生盛行率48.5%最高,其次依序是「羞辱與攻擊」26.0%、「跟蹤或肉搜」21.8%。圖/衛福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