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紀錄!“驍鴻”芯片發佈,郭光燦院士呼籲:敢於坐“冷板凳”

衆所周知,由於在芯片技術方面比較落後,中國科技企業也遭到了西方的重拳打壓,拜登多次修改芯片規則,甚至頒佈了全新的《芯片法案》,只爲阻止中國獲得先進的芯片和製造設備,就是要讓中國科技企業陷入“無芯”可用的絕境。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儘管中國芯的發展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和壓力,但與此同時,中國科技企業也被激發出了更強的鬥志,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進入半導體領域,加強科技研發,增加研發投入,全力以赴,誓要解決芯片“卡脖”的難題。

當然,在傳統硅芯賽道上,中國芯技術落後太多,很難縮小差距。所以說,要想在芯片領域實現超越,必須尋找新的賽道,量子芯片就是中國芯的新希望!而就在近日,有一個重磅好消息傳來,根據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所的消息,全新50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芯片——“驍鴻”,正式發佈。這款量子芯片也刷新了國內超導量子比特數量的新紀錄,完成了技術突破。

可以說國產量子芯片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中國也正在縮小和西方之間的差距。但郭光燦院士的呼籲也需要引起重視,這或許關乎到中國芯片產業的“生死”,一點也沒有誇張!

根據郭光燦院士透露,目前我國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人才缺口相當大,專業量子計算人才僅僅只有千人左右。要知道,科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大部分前沿科技領域的人才數量,都是以“萬”甚至“十萬”爲單位,但量子計算領域,卻只有可憐的“千”。很顯然,這也揭露了我國量子計算的真實現狀——人才緊缺!

不可否認,和AI、雲計算、大數據等熱門科技領域相比,量子信息科學屬於相對比較冷門的產業,但從2020年開始,國家教育部就已經引起了高度關注和重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河南大學以及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開設相關專業,培養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培養是相當關鍵的,郭光燦院士也發出呼籲,當代年輕人要敢於坐“冷板凳”,且鼓勵更多的人才能夠加入量子信息的隊伍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高校之外,國內科技大廠也早就在量子技術領域佈局,比如阿里達摩院,百度等,這兩大科技大廠分別在2023年底和2024年初,先後將其量子實驗室以及相關量子實驗儀器設備捐贈給了浙江大學以及北京量子院。

還是那句話,科技的競爭拼得就是核心技術以及科研人才,中國必須要採取“兩手抓”的策略,才能跟上國際隊伍,無論是量子計算還是其他科技領域,都該如此!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