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年紮根大西北,投入20億,把這件事做到世界一流!

一提起寧夏,大家會想到什麼?可能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而遠在西北的寧夏銀川,走出了我國鑄造行業的一家領軍企業——共享集團。

這是一家民營企業,雖遠在內陸,卻擁有大量的國際客戶,包括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等……其80%以上的客戶是世界500強或行業領先者。

共享集團主要業務覆蓋能源裝備、數控機牀、礦山機械、發動機、軍工裝備、汽車等衆多領域,是世界一流的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製造企業。擁有19家子公司,其中包括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兩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近些年來,共享集團還與時俱進地切入3D打印和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2020年至今,由共享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鑄造3D打印設備,銷量連續4年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被評爲中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而在上個世紀60年代,它還是一家“三線建設”時期的機牀鑄造廠,經過不斷改革、轉型發展至今。在這背後,其現任董事長彭凡起着關鍵作用。

40年前,彭凡從車間一名普通的鑄造技術員幹起,紮根大西北。最近十年,帶領公司投入20億推動產業智能轉型和3D打印產業佈局,讓一家傳統鑄造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但他卻說:“我是個超級努力的人,我一生都是這樣,笨鳥先飛,沒別人聰明那我就多幹”。

最近,我們與共享集團董事長彭凡聊了聊,以下內容根據採訪整理而成,包括他的經營哲學、宏觀判斷等等,全文乾貨滿滿,希望能對您有所啓發。

口 述:彭凡 共享集團董事長

採 訪:賀錦格‍‍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20歲從四川來到銀川,到的第一天就哭了

1983年,我從重慶大學畢業,剛開始是被分配在四川攀枝花的一個船舶修造廠。

但有個同學家裡比較困難,母親又生着病,於是我就和他換了工作地點,來到了銀川這裡(共享集團的前身長城機牀鑄造廠)。

在這之前,我沒有出過四川(當時重慶爲四川省轄市),分配完了以後,就和家裡人在地圖上找銀川在哪裡。

那時候別提銀川了,我們連寧夏在哪裡都不知道。一看地圖,去銀川要經過黃土高坡和沙漠,在大西北。

我就和媽媽說,“我去了不會說普通話怎麼辦?”媽媽說她來教我。

不過媽媽是四川人,她教的普通話還是讓我很擔心。但也沒辦法,只能收拾收拾就出發。現在想起當時的場景,眼眶裡還是會有眼淚。

當時我才20歲,坐着綠皮火車一路向北。到了天水一帶,當火車停下來的時候,站臺上的老百姓在拿着壺賣水,還有人蹲在那裡拿着大餅就西瓜吃。再擡頭一看,黃土高坡上什麼植物都沒有,“一毛不拔”,但家鄉卻是山清水秀。

過了兩天,我拎着帆布包、揹着一牀軍用被到了工廠門口,門衛師傅告訴我今天休息,得到對面家屬區找組織科的科長。

到了家屬區,需要有人通報,這會我就蹲在那個牆根兒,眼淚吧嗒吧嗒就掉下來了。20歲的小屁孩,一個人跑到這個地方,誰都不認識,又沒有親戚朋友。環境還這麼荒涼,路是石子路,房都是平房。原長城鑄造廠廠區

後來到了組織科科長的家裡,進門第一眼看見的是做西紅柿醬。當時銀川冬天沒有新鮮蔬菜,要把大白菜、土豆、蘿蔔等買來存放起來,有的要做酸菜,還有的把西紅柿切塊裝在玻璃瓶裡並蒸熟做成西紅柿醬。

我那是第一次見,根本沒法理解,在四川我們都是天天吃新鮮蔬菜的。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放着大鋁盆做西紅柿醬的場景。

就這樣,我在這個工廠一干就是40多年,也經歷了銀川這座城市的變遷和企業的發展變化,現在和當時完完全全是兩個世界了。

剛進廠那時候和工人一起幹活,每天早出晚歸。早上出門就在路上買個餅子或者油條,邊走邊吃。冬天穿個厚棉襖就去上班了,每天在車間幹活一干就到半夜,回去以後還時常沒有飯吃。80年代的長城鑄造廠‍‍

有時只好燒煤油爐煮方便麪,或者買兩個糖餅子回去吃。每天在工廠裡幹活,臉糊得黑黑的,連肚臍眼兒都是黑的。有時候太晚了甚至來不及洗澡就睡覺了。

二、“幹到今天,我沒有恨過一個人”

過了一年多,我開始在現場當工程師,後來又管生產,再後來又到了實驗室、設計部門,就這樣一步步走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最關鍵的有五點。

第一點我相信努力,所以做什麼事首先要先過自己這一關,只有自己做好了之後纔會再去交給別人,凡是我要做的事都會刻苦努力地把它做好。

我總結自己是個“超級努力”的人,我這一生走過的路、做過的事、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可能是多數同齡人的兩到三倍。

超級努力已經變成了我的工作習慣,天天早出晚歸,直到現在退休了也如此。我一生都是這樣,笨鳥先飛,沒別人聰明那我就多幹。

彭凡工作舊照

第二點就是從不以個人利益爲中心,想的更多地是員工、企業和合作方的利益,所以跟我打交道的人知道這個人可靠,值得信賴,在爲別人着想,這就是稻盛和夫的利他心態。

我回顧這一輩子,所有人都說我兇得很,有員工到我辦公室敲個門估計他腿都哆嗦。我是嚴厲,但幹到今天我沒有恨過一個人。當然別人恨不恨我,我不知道。

我也處理過很多事,有很多人被開除、免職等,但在我一生中找不出一個我恨的人。我想,這是因爲我有利他和行善的初心,也是我從小受教育形成的一種品格。

第三點就是做事情總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總是站在國家、行業、企業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用一種立體化視野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和所做的事情。

人活在這個世上,爲社會做貢獻是很重要的,哪怕我們是爲人類貢獻一點點力量,這種奮鬥者精神也會成爲你修行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基石。在這個過程中,要先有自己的貢獻,先有利他的價值,然後自然就會得到物質回報和精神快樂。

共享集團這個名字也有這層含義——與員工、股東、社會一起共同努力,共謀發展,共享美好。

第四,我對技術創新很着迷,如果能再重選一次,我更願意搞創新、做技術。

第五,我這個人很誠信和自律,不管是和誰打交道,都是在合理合規的前提下,靠信任、誠實和做事的規矩來建立一種長久的關係。儘管有時候苦一點累一點,但每天晚上睡得踏實,我就是這麼一個人。

三、40年與時俱進的秘訣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發展到今天,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國際環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包括科技進步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美博弈、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地緣衝突等等。

整個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很多企業還以爲沒什麼變化,沒有去適應這些變化,或者說思想觀念和行動速度跟不上這些變化。

其次,中國自身也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以後,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二是過去那麼多年,我們都是增量發展,但從2010年開始,GDP的增速已經從兩位數降到現在的5%左右,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發展的時代。

世界變了、中國變了、產業變了、行業變了、客戶變了,企業的思想和行動如果跟不上時代,那肯定會落後,最終要被淘汰。而變化之中蘊含着機遇,所以我們要積極適應和擁抱變化,要看準方向搶佔先機,企業才能夠突圍。

共享集團旗下擁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經營者要看大勢、看發展、看環境,那麼企業自身又該如何適應變化來發展呢?那就是要在變化中不斷克服熵增,不斷提質、降本、增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就算外部環境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企業也應該這樣去做,這是一種常態。更何況我們還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就更應該改變自己,克服熵增,尋求突破和發展。

世界上的事物永遠都是在往熵增的道路上走,企業的發展也如此。克服熵增,首先就是要開放、交流,要在系統中引入外來力量,讓人才、信息等充分流動,以及不斷和外界的交流學習。

其次需要通過管理體系及制度建設,給這個系統一個外力,亂了就要去收拾清掃,用制度的力量來規範它、管理它、推動它,讓它有條不紊。

第三便是創新,要有創新的思維,並持續不斷地創新,最終建立一套創新的體制機制和系統方法。不是說今天創新了就完事,就可以歇個10天,不能有一天沒一天的創新。要把創新變成一套思想文化和制度體系,讓這個發動機一直運轉。

按照彼得·德魯克的說法,企業家的特質就是創新。作爲一個企業家,首先就是要創新,不斷適應市場和外部的變化。

有的企業剛開始做得很好,但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正是因爲沒把創新融入自己的血液,沒把創新、企業家這兩個詞變成一體。

創新要成爲日常工作中一個持續的過程,往往有的企業因爲惰性沒把創新落實,又或者自我感覺良好就不再持續創新,這些都是熵增的表現。當然創新也要看到結果,讓企業每一天都有變化和進步,不斷爲客戶創造價值。

共享創新中心

每個企業可能有自己具體的做法,共享集團的核心思想就是創新驅動,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創新。從市場的角度,我們公司在從國有到民營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步驟——走出寧夏、走向全國、再邁向世界,逐漸形成歐洲、美洲、亞洲和中國這樣“三洲一國”的國際化市場佈局。

通過走向國際化市場,打交道的客戶大多是世界500強或者行業領先者,和強者攜手必須要有自身的能力和實力,這樣就會反向推動企業的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與國際接軌你還得做好企業的數字化管理,還需要貫徹好標準,以此不斷適應國際化的發展。

二是體制機制創新。在從國有企業到合資,再到公司制的改制以及民營化的改造過程中,不斷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推動企業發展。

三是技術創新。比如通過長達十幾年的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又開闢了第二曲線和新的產業板塊(3D打印、智能製造服務),並配合管理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產業和業務變革。

我們就是這樣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通過這些維度的創新來適應變化,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鑄造砂型3D打印設備

四、“到目前爲止,我覺得身邊沒有壞人”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對立統一中,有善就有惡,有好就有壞,有正能量就有負能量,關鍵在於大家怎麼看待它們。

大家要客觀地認識到,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單純說它好,也不能說壞,你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看法就會不同,我們要正確地對待矛盾的雙方,不要偏激。

就拿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問題來說,每個人都有負能量,我們的人生就是要讓正能量佔上風,鼓舞我們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

要是負能量冒頭了怎麼辦?就好比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你這個時候就要趕快把它按下去,正能量纔是滿滿的。

如果人生沒有正能量,那人的一生都會很糟糕。比如一個人回到家裡,家長每天都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遇到一點事情就哭哭啼啼,那小孩子在這個家裡感覺天都是陰的,沒有幸福感。

要是反過來呢?一回到家裡看到父母陽光燦爛的,遇到事情會和孩子說“不怕有我呢、有我頂着呢”,家長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這種環境下孩子肯定更幸福。

在公司也一樣,如果領導天天唉聲嘆氣,遇到點困難就掉頭,那這個單位的組織工作能幹好嗎?我們還是要用正能量戰勝負能量(共享集團的價值觀中包含“一身正氣,心裡陽光”)

彭凡工作照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能量,只是在於我們怎麼對待它。大家都說我天天朝氣蓬勃的,走路飛快,沒見我什麼時候蔫過,好像什麼時候都沒有困難能戰勝我、嚇倒我。

我自己也開玩笑說,惡狗見了我都要躲三分。我就不怕它,我就迎上去。但這不代表我沒有負能量,只是我把負能量按在魔盒裡關住了,它只是偶爾能出來鬧一鬧。一鬧我就又趕快關住,這樣我就有了更多的陽光,更好地照亮自己,也更好地照亮別人。

再拿對人的認識和看法來說,你能說哪個人好、哪個人壞嗎?這個定義是什麼?在我看來,到目前爲止,我覺得自己身邊沒有壞人。‍

你不能老看見誰不對,就說誰壞,而是要把這當做正常的事情。人和人就是有差別的,每個人都有不好的一面,但我們不能總是把不好的放大,而是要更多地看到他的長處。

不管是對人的看法、還是對事物的看法,我們都要把握對立統一的規律,特別是當公司領導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要慢慢學會這種辨證思維。

也是因爲這種思維,我對於企業的發展很有信心。過去我們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疫情等各種動盪和考驗,但我們的企業持續保持增長,說明它具備面向全球競爭的能力,此外經過這些年的轉型升級,我們又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基於這些我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一直跟隨時代的腳步,我覺得人的一生中有很重要的三個東西: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

深度學習包括書本的學習和行萬里路的學習,而且要不斷學習,要用心用腦進行深度學習,並且要學以致用,不是說看幾本書就完事了。

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世界的變化,感受到世界的脈絡,既能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能理解當下事物背後的原理和道理。

深度思考就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了,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用心。有些人你和他打交道,初看覺得他表面上很聰明,能說會道,但要是接觸多了你會發現他並不用心,他可以去隨機應變,但沒有自己的思想,其實這個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們要去深度思考,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思想、有主意、有觀點、有辦法的人,但這個很難,也很少有人能做到,需要我們通過不斷地修煉來達到。

當然還要深度工作,你的投入和付出要不亞於常人,甚至要超級努力。只有當做夢都夢着了,你才能找到那個感覺。沒有超級努力,是不可能做夢夢着的。

越努力越幸運,越努力越幸福。只有努力了,結果是必然的,不努力那必然沒有好結果。這是我們應對變化可以做的三件事。

對於做企業,還很重要的是要成爲三個家:企業家、科學家、哲學家。

做經營管理我們叫企業家,你要有相關的思想和理論知識;做製造業這行你要懂工程技術,我們叫科學家;最好還要成爲一個哲學家,這樣才能爲企業的長期發展運籌帷幄。

做企業不是求走得快,更重要的是走得久、走得遠,那這裡面有很多都是基於哲學的東西。我認爲做企業這三“家”中至少要具備兩個“家”。

五、經營人才,利益分配很重要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才呢?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既要有品德,也要有能力,身體素質就更不用說了,這是一個基本條件。

這三者必須同時具備。如果說一個人有能力但品德很差,那他頂多算一塊可以用的“料”,還算不上人才。所以我認爲人的能力很重要,但長期來說品德更重要,這個次序不能顛倒。

人才也需要劃分,我們企業現在有幾類人才,一類是經營管理人才,一類是工程技術人才,一類是掌握操作的技術工人(技能型人才)。

對於這幾種人才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技術人才更多地是用他的科學技術和知識,儘量用其長處,不能說非得要求每個技術人才都有經營管理的能力。

但不管長處如何,都需要具備基本的品德,自私自利甚至是損害公司的人肯定不行。這種人能力越強,對公司的損害越大。

對經營管理人才的要求是最高的,這個人是帶領團隊打仗的,是“明星”和模範,需要有綜合能力,包括業務能力、管理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完成任務的能力等等。

針對不同人才的分類,整個公司的用人體系、制度建設、工資體系、評價體系、考覈機制也不一樣,比如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標準是誠實守信、頂天立地、燃燒自己、學習創新、組織管理、業務能手、能打勝仗等等。

但對於技術工人來說,更多地還是幹好活,幹出好產品,幹出工作量,對他只是一個基本的要求。所以對不同種類的人才要分類對待,用人所長。

最核心的一點是分工負責和合理分配。改革開放40多年,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還是那些人,爲什麼日子一下就變好了?大家的生活富裕起來了?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了利益分配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的問題。

企業管人,首先就要解決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就像開小賣部一樣,你賣多少,就掙多少,就這麼簡單。

企業也一樣,你設定一個目標,大家幹好了就多拿錢,引導員工完成的指標目標和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相一致,和企業的人才導向相一致,慢慢地就能把大家引導到這條路上來,這就是利益分配和人才激勵導向。

最後還要修一條人才的高速公路。人才是怎麼出來的?其實經營人才就像經營商品一樣。

把材料買進來,按照流程制度和控制標準,通過不斷鍛造變成高質量產品,最後賣給客戶。

企業需要建立一條“人才高速公路”,你得告訴大家路往哪裡走,目標是什麼。然後就要建立一套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等,好比交通規則、收費標準,還要有休息站、維修點。我們企業把人招進來,只要走上這條路,人才自然會培養出來。

這條人才高速公路我們給修好了,你把車開到這裡然後加油門就行,遵守這條路上的規則、指標,自然就開到目的地了。

我們還是要給企業樹立一個夢想和目標,這也是作爲一個人整個人生的推動力,其實就兩個點:一個叫事業共同體,一個叫利益共同體,說白了就是夢加錢,我們來靠這兩樣東西推動企業和人的整體發展。

共享集團的願景是“引領行業發展、共創更好未來”,這也是對未來的一種理想和想象。

六、未來10年,會出現哪些趨勢和變化?

我們要理解一點,未來的10年甚至是30年,這個世界的變化會比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還要大。

換句話說,過去幾十年我們覺得看着城市建設在變,交通運輸在變,看着市場在變,能看見很多新事物像雨後春筍一樣長出來。

但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30年,世界的變化要更快。這一點是需要我們企業和企業家深刻認識的。面對這個急速變化的世界,未來會往哪裡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首先是智能化,現在我們能看到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可能還會有無人飛機、無人列車等等,以及智能化時代的人形機器人,這個趨勢給我們的工作生活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以後我養老可能就是買個人形機器人了,不可能讓子女天天守着我,未來養老將會是人形機器人+醫療的方式。

第二點便是綠色低碳化,特別是能源結構變化對整個產業發展和轉型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風能、太陽能以及各種儲能技術的發展,會帶來各個領域的能源綠色化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用量比例會下降,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用量會增加。能源結構的變化會帶來產業結構的改變,也會帶來能源消費方式、工業結構、消費結構以及運輸方式的變化。

此外還有生命科學的發展,也會是未來產業的一個趨勢和方向,對於人類的健康、養老、飲食方式等都會帶來很大的變革。

還有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涌現,可能今年一看是這樣,明年就又變了。

這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智能化和低碳化等趨勢,會對人類社會、市場和技術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企業必須看到未來這個世界的快速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光認識到還不行,還需要行動。

共享集團零距離服務區域佈局

對於製造業來說,必須把創新驅動放在第一位,而且是包括思想觀念、產品、業務、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具體有幾個方向。

第一點,以輕量化去推動企業的發展。當前不管是飛機還是汽車等機械製造,各種產品都追求輕量化,所以材料、設計結構也要往輕量化方向走。第二點,高端化,要做有競爭力的高端產品,服務高端客戶,打造高端品牌,這樣中國才能成爲製造強國。現在很多行業和企業都從原來的跟跑、並跑成爲了領跑,那就必須要追求高端化,這樣才能成爲國際品牌。第三點,智能化,對於企業來說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第四點,綠色化,企業要節能減排和綠色製造,綠色化發展是未來趨勢。第五點,國際化,中國企業當前正面臨新一輪的國際化,在這一輪國際化中,我們要帶着技術、帶着人才甚至是帶着設備走向國際。第六點,融合化,現在的社會是多元融合的,新能源汽車都是被後來者顛覆的。之前

汽車相當於設備,現在與3C、信息通訊技術進行了融合,變成了汽車行業與信息通訊行業的融合產品。

小米爲什麼要造車?因爲它看到了汽車不再是以前的汽車,而是智能化的融合產品,和手機沒什麼兩樣。

大家講得較多的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此外還有新技術和現有技術的融合,還有產教融合等,我們進入了一個融合化發展的時代。

七、結語

一個超級努力的人,一個“笨鳥先飛”的人;

一個利他行善的人,一個從未恨過別人的人,一個晚上睡得着覺的人;

一個心裡充滿陽光的人,一個“惡狗見了都要怕三分”的人,一個向陽而生的人;

一個充滿哲學思維的人,一個有着企業家精神的人……

時代把彭凡送到了大西北,他就默默地埋頭苦幹了40年,把曾經的不毛之地建設成了如今新產業的高地,這一路不抱怨、不消極。

你可以把這看做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在彭凡看來,奉獻自己,建設祖國,就是人生的意義。

要實現人生的意義也沒有什麼捷徑,千難萬阻,堅持纔是唯一的路徑。

排版| 十一‍‍| 十一主編| 孫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