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早點被人看到就好了

01

1820年秋天,楊炳南藉着到廣州訪友的機會,順便來了一趟澳門。

遊逛到一個叫“桔子圍”的地方時,突然聽到嘉應口音。

轉頭一看,只見是一個年老的盲人。

沒想到在距離嘉應州這麼遠的地方還能碰到老鄉,頓感親切,於是和老人用家鄉話攀談了起來。

並用筆記下了這位老盲人的神奇經歷——

02

老人名叫謝清高,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在廣東嘉應州的金盤堡(今梅縣區丙村鎮)。

因爲家裡窮,謝清高大字都認不得幾個。

17歲時,眼看日子過不下去了,便決定離鄉,到外面闖蕩,找口飯吃。

嘉應州出了一個名叫羅芳伯的牛人,十年前漂洋過海去西婆羅洲討。生活,沒幾年工夫就統一了西婆羅洲,建立了一個叫“蘭芳”的國家。

謝清高聽說了羅芳伯的事蹟後,心裡激動不已,決定前往蘭芳國。

可他沒有羅芳伯的幸運,剛開進南海就遇上了大風浪,船翻,幸虧他抱着一塊船板。

漂了一天一夜之後,碰到一艘路過的葡萄牙商船,把他救上了船。

葡萄牙人問謝清高是否要回廣東?

謝清高表示不願回國,願意在船上充當水手,跟着他們去歐洲。

於是,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海上之旅。

03

到達舊柔佛(即今馬來西亞柔佛巴魯)的時候,謝清高發現,原本屬於柔佛蘇丹國的這片土地,現在已經變成了英國人的地盤。

離開舊柔佛,船隻駛過馬六甲海峽,進入馬六甲王國的區域。

馬六甲王國曾是雄霸馬來亞半島南端的強國,如今也已沒落,淪爲了荷蘭的殖民地。

繼續向北,經過吉德、烏土、徹第缸,到達“明呀剌”——就是印度的孟加拉地區。

此時的孟加拉,也早已被英國征服。

在孟加拉,謝清高還發現了當地的一大特產——鴉片。

謝清高通過觀察,發現了英國人設立有規模巨大的鴉片工廠,驅使着上萬的孟加拉工人日夜不停地生產着“公班煙土”,再拿去毒害大清百姓。

謝清高憂心忡忡地感嘆:

“邇年以來,閩粵亦有傳種者,其流毒未知何所底止也!”

謝清高不知道的是,在他那個時代,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才只有三四千箱而已。

在他去世之後,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走私纔開始進入高峰,每年高達四萬箱!

04

離開孟加拉,沿着印度海岸線,一路經“曼噠喇薩、笨支裡、小西洋、孟買、蘇辣,到達“唧肚國”——就是今天印度的第烏。

在謝清高之前,大清國內曾有一部《海國聞見錄》問世,作者陳倫炯曾斷言:

第烏西南的海洋中有一個巨大的“烏鬼國”,中國與西洋海路不通,就是因爲這個“烏鬼國”隔斷了海道。

但謝清高親眼看到,第烏西南,“海波洶涌,一去萬里,舟楫不通,深淺莫測,沿海各國不可得而紀矣”,並不存在什麼“烏鬼國”。

這大概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絕佳範例!

從第烏向西南出發後就進入了廣袤無垠的印度洋。

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到達了一個大洋中的島嶼,名叫“妙哩士”,也就是毛里求斯。

從各種史料上看,這是毛里求斯第一次見諸中國人所著的地理著作中。

從毛里求斯向西繼續航行半個月,到達了一個險惡之地——這裡“風日晦暝、波濤洶怒,寒雪飄零、六月不息,舟人戰慄,鹹有戒心”。

沒錯,他們到了著名的“好望角”。

這裡終年風高浪急、天色陰暗,所以也稱“風暴角”。

05

繞過好望角後,謝清高看到了一個小島,島上只有荷蘭人和他們的黑人奴僕居住。

他把這個島叫做“峽山”。

其實,這個小島就是著名的“羅本島”。

荷蘭人自十七世紀佔據此島之後,就把這裡當做囚禁重刑犯的地方。

謝清高當然不會知道,一百多年以後,這個島上將有一名囚犯聞名於世,他的名字就是——拉爾遜•曼德拉。

06

離開羅本島後,船隻繼續前行,走了七八天,到達了一座名叫“散爹裡”的小島。

這就是著名的聖赫勒拿島。

此地爲英國人佔據,是英國船隻來往的補給站所在地。

謝清高當然也不會知道,這個島上後來將迎來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法國皇帝拿破崙,他將在這個島上作爲囚犯走完人生之路。

07

謝清高第一個到達毛里求斯、第一個到達好望角、第一個到達聖赫勒拿島……

但是,他的傳奇之旅還在繼續。

駛過聖赫勒拿島之後,繼續向北航行,經過二十多天時間,終於到了目的地——“大西洋國”,也就是葡萄牙。

此時的葡萄牙,早已不復當年大航海時代的強盛,淪爲了歐洲的二流國家。

不過,謝清高發現,雖是個小國,但科學技術比大清發達。

而且葡萄牙的海防實力依然不可小視。

在特茹河入海口的地方,葡萄牙人築有兩座堅固的炮臺,“儲大銅炮四五百架”,火力之強,超過大清任何要塞。

08

之後的日子裡,謝清高又跟隨葡萄牙商船前往了大呂宋(西班牙)、佛郎機(法國)、荷蘭、伊宣國(比利時)、亞哩披華國(漢諾威)、祋古國(土耳其)、單鷹國(普魯士)、雙鷹國(奧地利)、綏亦咕國(瑞典)等歐洲國家。

但大多隻是走馬觀花,沒有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

真正讓他記憶深刻的,是英吉利國。

謝清高對英國的第一印象,就是英國的實力強大——“國雖小,而強兵十餘萬,海外諸國多懼之。”

英國人“急功尚利,以海舶商賈爲生涯,海中有利之區,鹹欲爭之”,具有極強的侵略性。

謝清高還發現,英國國內“其禁令甚嚴,無敢盜取者,亦海外奇觀也”。

尤其是軍隊的紀律更是嚴格——“二十人則爲一隊,號令嚴肅,無敢退縮”,和當時法紀鬆弛、日趨腐朽的大清形成鮮明對比。

英軍採用線列步兵戰術,線列火槍齊射威力巨大。

不過,謝清高因爲沒見到英軍的實戰,不知道英軍的白刃戰也很厲害,因此做出了“然唯以連環槍爲主,無他技能也”的錯誤判斷。

09

後來,謝清高還去了大西洋彼岸的“咩哩幹國”,也就是美國。

那時的美國剛獨立不久,經濟不發達,國力有限,因此謝清高對這個年輕的國家印象不深.

只是對美國人使用的一種“火船”(即蒸汽輪船)比較有印象,但也只是視爲西洋人崇尚的“奇技淫巧”之一而已。

他不知道的是,數十年後,西洋人的這些“奇技淫巧”將給大清國造成巨大的打擊……

10

謝清高在海外整整漂泊了十四年之後,靠着勤勞節儉攢到了一些錢,他決定,結束四海爲家的狀態,選擇澳門作爲自己的定居之地。

嘉慶元年(1796年),三十一歲的謝清高告別了葡萄牙商船,在澳門桔子圍租下了一間房屋,前屋當做雜貨店,後屋作爲生活空間。眼看着生活即將走上新的軌道,謝清高甚至還夢想着娶妻生子,成立家庭,然而,突然發生的一個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

和他熟識的一位葡萄牙商人因爲資金週轉困難,向謝清高借了150塊銀元,講好一年後連本帶息歸還,沒想到此人是個“老賴”,無論謝清高怎麼催促,就是一文不還。150塊銀元,那是謝清高絕大部分的積蓄,現在血本無歸,一切希望都破滅了!

謝清高在極端的焦慮和絕望之下,患上了眼疾,因爲無錢醫治,最終不幸失明。變成盲人的謝清高靠着那一爿雜貨店艱難度日,直到二十年後與到澳門遊玩的老鄉楊炳南偶遇,他的傳奇人生才被人所知。

楊炳南將謝清高的海外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命名爲《海錄》,並在嘉慶二十六年(1821年)正式出版。遺憾的是,貧病交加的謝清高沒能看到《海錄》的出版,就在窮困潦倒中默默無聞地去世了。

清代版本的《海錄》

《海錄》的命運與謝清高一樣,在出版之後始終默默無聞,沒有多少人注意這本書。

在當時的大清國人看來,海外諸國,大多是些不值得關注的蠻夷之邦,這樣一本記載海外交通和各國風俗情形的書,最多隻能當個茶餘飯後消遣的“閒書”,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直到這本書出版了近二十年之後,正在廣東查禁鴉片、同時對西洋各國產生濃厚興趣的林則徐,纔在偶然間發現了這本“奇書”。他將此書交給了自己的好友魏源,後來成爲了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時的重要參考書。

至此,謝清高的名字和記載他海外經歷的《海錄》才爲世人所知。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參考文獻:《海錄校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關於<海錄>及其作者的新發現與新認識》、《略論清代前期沿海地區士人對世界的認識──以閩、粵、浙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