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能拍出這種片了?

一部印度懸疑電影,國內觀衆看完的第一反應是,“陳思誠《誤殺4》有了”。

只看這句影評,就能隱隱猜出該片的畫風。

2024年度懸疑神作,IMDb2024年犯罪片綜合評分第一名——

《因果報應》

今日正式在國內上映。

點映期間,熱搜已經上不停,#因果報應 印度版周處除三害##因果報應 富養女兒##因果報應 保密協議#,單看話題詞哪兒跟哪兒都不挨着,觀影之後一琢磨,又覺得說的都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將觀衆狠狠欺騙,最後還能贏得全場掌聲的懸疑片。

故事,要從一隻“垃圾桶”說起。

這不是一隻普通的垃圾桶,它是一隻有名字的垃圾桶,叫拉希米。

在一場嚴重的車禍中,拉希米救了瑪哈拉賈女兒的性命,從此相依爲命的父女把拉希米視作家人。每週五爲拉希米洗澡,塗抹聖灰和硃砂。

女兒外出訓練,都要囑咐老爸一句,把拉希米照顧好。

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拉希米丟了。

家裡遭遇入室搶劫,三個壯漢闖入私人住宅偷偷潛伏,再打暈瑪哈拉賈,最後只偷走一個垃圾桶?

中國觀衆聽了都想勸他洗洗睡吧,別說印度犯罪片裡收錢也不辦事的黑警了。

影片專門給了一小段戲,展現下印度黑警的“風采”——

富人家中680克黃金首飾被盜,警察找回來696克。先用“稅務問題”敲詐不成,再強壓着受害者認了假金子。

好一套流水線查案流程,受害者報案,警察按情節定製“贓物”與罪犯,一切都嚴絲合縫,這啞巴虧不吃也得吃。

本來黑警犯不上爲一隻垃圾桶啓動這套流程,但瑪哈拉賈太執着,徒手拆警局,用50萬盧比(人民幣四萬多)公然行賄利誘,吊起警察的胃口。

死纏爛打,讓警察爲這個市場價300盧布的老舊垃圾立案。

瑪哈拉賈不斷加價,從50萬加到70萬,讓黑警確認拉希米一定不是普通的垃圾桶,裡面必然藏着遠遠高於50萬盧比價值的物品。

警察猜對了一半,真相沒那麼簡單,也沒那麼輕鬆,被傷害的“拉希米”另有其人。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介意者請轉發收藏觀影后閱讀。

影片運用敘述性詭計,將不同時間線的故事穿插敘述,刻意隱藏案件真相,直到最後三分之一處才真相大白。

觀衆的視角,瑪哈拉賈的女兒在外地訓練未歸,愛女心切的老父親不惜掏出家裡的存款也要找回“拉希米”只爲女兒歸家後不失望。

而真相是,家中被搶的那天,就是女兒歸家的那天,瑪哈拉賈不斷重複的遭遇,真實發生在女兒身上,他有意隱藏的部分更殘忍恐怖——

三名搶劫犯爲報復瑪哈拉賈而來,卻被突然回家的女兒打亂節奏,他們一不做二不休,虐打併強姦了瑪哈拉賈的女兒。

本片的瑪哈拉賈,是一位典型的不可靠敘述者。

他有意製造虛假信息試圖迷惑警察,因爲他深知這幫人糊弄事的功夫,也爲了自己女兒的名譽,瑪哈拉賈回到家,僞造被打劫的爭鬥現場,決心用昂貴的“拉希米”作餌,把事情越鬧越大,引犯人自己入局。

儘管觀衆對印度懸疑電影中百轉千回的“反轉”設計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但當第一重真相揭露的那一刻,恍然大悟的“釋疑”瞬間帶來的爽感與快感,依舊爲電影加分不少。

《因果報應》中塞滿大大小小各種反轉,雖然次數上不及2018年上映的《調音師》有五十餘處之多,但從強度上來看,《因果報應》給觀衆帶來的震撼有過之而無不及。

冒名頂替的小偷,竟是真正的罪犯。只拿錢不幹活的警察,實際上早已查清案件真相。

犯人頭目賽爾旺恨了多年的“舉報者“瑪哈拉賈,只是碰巧出現在他被捕現場。反派賽爾旺自以成功的報復方式,最終將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遇。

印度懸疑電影對“反轉”狂熱追求,很容易陷入炫技的圈套。

“爲了反轉而反轉”是此類電影常見的差評,而《因果報應》靠着縝密的細節鋪墊,數不清的call back,讓故事始終在邏輯中運行。

爲了讓瑪哈拉賈,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老實人,一個遵紀守法連和客戶推銷都開不了口的Tony(理髮師)合理完成“周處除三害”式劇情,通過私刑手刃傷害女兒的三個罪犯。

影片用一件校園中發生的小事,刻畫出瑪哈拉賈的神力與父女之間的感情。

女兒喬蒂被校長誣陷偷藏酒瓶,往政府官員的飲料裡摻酒,女老師帶着真兇姍姍來遲。面對冤枉人的真相,當權者爲了自己的面子,沒有道歉反而威脅喬蒂。

瑪哈拉賈堅持要校長向女兒道歉,幾個人拉他都拉不出去,眼看着房間的柱子已被瑪哈拉賈拉彎,天花板要塌下來的架勢,終於鬆口向喬蒂道歉。

這一出校園戲,就像後續案件的預演版本。

不在乎真相的腐敗強權,被傷害的女兒,以及爲女兒爭取一切的瑪哈拉賈。“神力”是創作者爲正義方開的外掛,讓正義的審判能以極具視覺衝擊的方式呈現在大銀幕之上。

印度種姓制自上而下的碾壓,社會中真實存在的警察腐敗與性暴力,因果報應將真實存在於現實的問題與焦慮化爲片中的反派,通過瑪哈拉賈對反派人物的定點清除與精神折磨,紓解釋放了觀衆的現實焦慮與壓力。

在《因果報應》身上,我們看到了印度懸疑電影的飛速進化。

2018年,由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改編的印度電影《調音師》成爲年度爆款,打響了印度懸疑片的名聲。

從此觀衆對印度電影的印象,不再是一言不合唱歌跳舞,而是不到最後一刻猜不到真相。

早在《調音師》出現之前,印度在該類型片領域就不乏佳作,如《無畏之心》、《26個特殊劫匪》、《誤殺瞞天記》、《天作謎案》等電影都是豆瓣評分7分以上口碑之作。

而在起步階段,印度懸疑電影被詬病最多的是重反轉輕人物,電影看完只餘下情節記憶,人物性格心理模糊一片。

針對這一缺失,印度犯罪懸疑片不再滿足於模仿借鑑,而是從好萊塢工業化作品的框架中跳脫出來,摸索屬於自己的路——

融入本土文化和宗1ibw.vks724.com教信仰,聚焦現實題材。有學者曾分析過印度懸疑電影的成功原因,“因爲它能將文化融入到電影,構建了其民族獨特的文化形象,以及清晰深刻的文化價值觀,而不僅僅是關注影片帶來的商業價值。”

從模仿到有自己的獨特韻味,人物塑造、敘事節奏、性別意識的進步,在作品中一切都有跡可循。

這一變化,也是開頭那句調侃背後隱藏的觀衆的真實需求。

我們不再期待創作者購買版權,將故事移植到東南亞拍出一版味道相似的故事。

爽感減弱,驚喜不再,吃夠了文化代餐,比起水土不服的搬運,觀衆更期待在銀幕上,看到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