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樣建造“潮”站房

原標題:“潮水起伏”的高鐵樞紐蘊含多項科技元素——(引題)

他們這樣建造“潮”站房(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通訊員 楊富崗 張釗倫

6月26日,粵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接駁功能最齊全的高鐵樞紐——新建汕頭站站房一期工程外立面裝修基本完工,最“潮”站房首度亮相,站房建設進入內部裝飾裝修收尾階段。

海浪造型“觀潮涌”

新建汕頭站爲廣梅汕鐵路、梅汕高鐵、粵東城際鐵路等多條線路交匯點,共分兩期建設,一期新建東站房,二期改擴建既有西站房,建築規模10萬平方米。車站外立面以“海絲騰飛,潮立汕頭”爲設計立意,整體造型以具有海洋韻味的曲線模擬潮水起伏,呈現出“海潮奔涌”效果。

汕頭地處東南沿海,大雨、颱風多發。如何增強建築抗風性和防水性?建設者創新性在車站外立面進行開縫式設計,鋁板背後鋪設有一層防水背板,幕牆可達到6級防水標準,能抵禦每分鐘100升流速的強烈水流衝擊。中鐵建設新建汕頭站項目負責人馬銀槍介紹:“開縫式設計使鋁板背後的空氣層能夠順暢流通,有助於幕牆內外壓力保持平衡,減少了狂風對幕牆的直接衝擊。”

站房檐口採用大跨度桁架懸挑結構,最大懸挑長度29.9米。檐口鋁板幕牆呈“海浪”造型,由36000平方米的單曲鋁板和5000平方米尺寸形狀各異的雙曲鋁板組成,雙曲鋁板最大寬度達到2.2米。項目團隊研發2.2米超寬波浪形裝飾鋁板一體化成型技術,採取工廠化加工,降低現場幕牆散拼難度,可將安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

建設走向數智化

“我們通過系列智能技術的應用,響應新質生產力號召,推動高鐵站房建設走向數智化迭代升級。” 馬銀槍說。

建設這樣“海潮奔涌”的龐大站房,做好建築“骨架”是重中之重,項目團隊創新研發全國首例建構一體化樹狀造型鋼結構柱施工技術,巧妙地將站房的支撐柱設計成“榕樹”形狀,通過其“樹枝”伸展開來,形成強大的反頂力量,穩穩地託舉起重達8000噸的站房屋蓋。爲了保障這個錯綜複雜的鋼結構施工安全,他們還創新研發了鋼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在這個由3.4萬根鋼結構杆件構成的龐大網絡中,他們精心佈置了68個監測點和185個傳感器,這些“千里眼”和“順風耳”能夠實時監控並高效直觀地反映出鋼結構的各種狀態,確保整個建築的健康與安全。

陳芳學是項目的一名幕牆安裝員,每日的工作都離不開高空搖臂吸盤車。他指着腰間的控制箱說:“24個按鍵看着多,但實實在在提高了功效。”

這款設備的機械臂末端裝有八個吸盤,形狀猶如一隻“八爪魚”。陳芳學說,以前吊裝玻璃時,需要頻繁調度汽車起重機、吊籃、塔機等設備,工作強度大、效率低,還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工作效率是傳統吊裝方式的3倍,工作也變得更加輕鬆。

科技助力“逐潮涌”

建設以來,該項目主體結構提前5天封頂,鋼結構提前15天提升,金屬屋面提前5天封閉。“面對緊張的工期,我們藉助多種智能工裝,構建高效建造體系,關鍵節點均超前完成。”馬銀槍說。

該項目鋼筋用量約11.5萬噸,爲保證鋼筋足量保質供應,項目部建立了智能集中加工中心,並配置數控鋼筋籠滾焊機、數控調直彎箍一體機、自動碼垛機器人等智能加工設備,能夠按照輸入的指令參數,自動完成鋼筋的定長、彎曲、切斷等工序,大大提高了鋼筋加工的效率和精度。

地磚作爲乘客“落腳點”,如何做到美觀舒適?項目引進地磚鋪貼機器人替代瓦工。機器人單次可承載10塊地磚及50升瓷磚膠,集視覺識別、自動抓取、傾角調整、多點振搗等功能於一體,可自動完成地磚鋪貼的一體化作業,功效可達每小時18平方米,爲人工效能的6倍。“機器人通過地磚全局標高水平定位,地磚邊縫視覺識別定位,確保鋪貼完成面的平整度,大幅降低地磚空鼓率。”馬銀槍說。

據悉,車站建成後,將加快粵東地區發展和汕潮揭城市羣建設,增強汕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虹吸力和輻射力,市民可乘高鐵直達廣州、深圳、廈門、香港等地。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