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曾志偉女兒,作爲“全能明星”,卻一生都帶着被丟棄的恐懼
她是擁有主持人、演員、歌手光環的曾寶儀,大家都知道她也是香港電影教父曾志偉的女兒,但顯少人知道,她出生在一個極其特殊的“非典型家庭”。
那時,年僅19歲的曾志偉爲了圓自己父親的一個心願,娶了18歲的王美華。
王美華婚後生下了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就是曾寶儀。
可是,即便有了孩子,曾志偉依然沒有收心,和各種朋友混跡一起,時長通宵不回家。
三年後,這段潦草的婚姻結束了,王美華一下從曾太太的身份變成口袋只有500港幣的單親媽媽,她根本沒有能力去照顧兩個女兒,於是母女關係就此斷層,曾志偉爲了打拼電影事業更加照顧不了,父女關係也斷層了。
曾寶儀和妹妹就這樣,被送到了臺灣的爺爺奶奶家生活。
父母親離異,各自又重建了家庭,生下了孩子。
曾寶儀兩姐妹成了這個大家庭中的邊緣人物。
缺乏母愛、父愛的曾寶儀會害怕獨處,會焦慮,她渴望父愛,堅持給曾志偉寫信,一個禮拜或是兩個禮拜寫一封,維持了四五年的時間,但卻從未獲得一封回信。
但她依舊堅持,她學習上鉚足了勁,睡得比別人少,玩得比別人少,只爲考得好的成績,在高中畢業時能讓父親來看她。
“一種宛如標準作業程序的人生”,曾寶儀曾這樣形容自己。
她生命裡總有這種惶惶,認爲自己必須很努力,才能獲得並抓緊什麼。如果考第二名,她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她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被愛。
面對母親,她會有不理解和埋怨,她不能理解生她的母親爲何會拋下她和妹妹不管,18歲前,她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不熟”和“陌生”。
但可能因爲是長女,她始終對父母秉承着一份責任。
在成爲臺灣省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時,她的母親剛回到臺灣,一無所有。
爲了幫助母親,她拉着她和自己共同主持節目。
但在近距離的接觸下,曾寶儀發現,母親會在錄影時情緒失控,在鬧脾氣時把自己拉黑。
對此,她會產生強烈的矛盾,她有責任感去幫助母親,但因爲童年母親的缺失,如今母親的情緒不穩定,讓自己倍感煩惱和苦悶。
那些被世人歌頌的親子關係,在她的人生中通通沒有出現過。
曾寶儀發現,父母是她非常大的人生功課,原生家庭是她一個很大的卡點——“被遺棄的感覺”像幽靈一樣纏繞着她。
20歲那年,她的男朋友考上研究所,曾寶儀第一反應是極大的沮喪,認爲對方功成名就之後,一定會丟下她。
30歲的某個晚上,兩個弟弟決定要去夜店玩,不想帶上她,她大哭,“覺得被弟弟們丟下了”。
40歲左右,曾寶儀和感情穩定的戀人在兩地出差,午夜驚醒,她出了一身冷汗,覺得對方回來以後一定會和她說分手,惶惶不知所措。
直到她最爲親近的爺爺去世,直到她在荷蘭看完《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直到她獲得金鐘獎綜合節目類最佳主持人獎...
有一天,她在看一本冥想的書,看着看着,她就哭了,“這些年,我怕過得很用力,我和自己說,可以了你已經很努力了。”
她和父親一起參加《極速前進》,曾志偉攀登古城牆,體力不支,他對曾寶儀說,“女兒,我真的爬不動了,對不起。”
作爲懲罰,搭檔曾寶儀被扔進了髒水池,後來患上了骨盆腔細菌感染。她從水裡爬上岸後,哭得不能自已,不是出於身體上的損傷,“那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聽到他說對不起。”
從那時起,她開始努力地脫去原生家庭覆蓋在她身上的沉重外殼,努力撕去身上的標籤,努力在成爲只屬於自己的“曾寶儀”。
她在一篇隨想中寫道:“爲什麼我們要在心裡畫下一道又一道看不見的線,侷限了自己?……那些我們可能遺忘的美與信賴,都在看似泥濘不堪的人生裡、活生生的人生裡。”
突破卡點後,她對自我成長的課題有了更多的註解,在親密關係中也變得更加鬆弛。
人生路上總是充滿了卡點,對於擁有童年不幸的人們來說,原生家庭可能就是我們第一個的卡點,這個卡點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讓我們餘生都被它困住,感到挫敗、焦慮、痛苦,最後越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