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新住民學童急於融入社會 飲食失序比率高

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與行爲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表示,這與新住民家庭對學童飲食控制採取寬鬆態度,以及新住民學童急於融入臺灣社會,導致情緒障礙陷入飲食失序惡性循環有關。記者林琮恩/攝影

受政府新南向政策影響,新住民學童數量增加。臺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顯示,新住民學童比本國學童更容易出現飲食失序的情況,比率高出5%。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與行爲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表示,這與新住民家庭對學童飲食控制採取寬鬆態度,以及新住民學童急於融入臺灣社會,導致情緒障礙陷入飲食失序惡性循環有關。

在政府南向、新南向政策推行下,臺灣跨國婚姻比率提高,其中74.1%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根據統計,111學年新住民子女學生數佔比28.5萬,佔總學生數7%。陳端容表示,這羣新住民子女面臨文化適應及心理障礙等問題,恐因心理社會問題造成飲食失序比率提升。

研究團隊2019年針對新北市729名國中生,以飲食態度與行爲量表、心情溫度計等評量指標,評估學生飲食失序的風險。結果顯示,11.4% 學生有飲食失序風險,新住民子女佔16.85%,一般青少年佔9.62%, 具明顯差異 。去年再針對新北市一家高中,共786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同樣指出,新住民飲食失序比率明顯高於一般高中生。另,新住民子女情緒性飲食平均得分高於一般生。

陳端容表示,飲食失序定義是「不規則的飲食態度」,包括頻繁節食/禁食、強迫飲食/暴食、進食的內疚感、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過度運動等,無論是新住民或一般青少年,肥胖與過重容易引起家人或同儕的體重嘲弄,易增加情緒困擾,間接導致飲食失序。

不過,研究結果指出,新住民子女與一般飲食失序路徑也有不同之處。陳端容說,一般青少年多是在家中遭家人體重嘲笑,引發情緒困擾;而新住民多是遭同儕嘲笑體重,引發情緒困擾,進而導致飲食失序。

陳端容說,新住民母親對於學童肥胖導致的健康風險,多持寬鬆態度,且容易以飲食作爲鼓勵,導致孩童肥胖,而孩童因急於融入臺灣社會,對於同儕嘲弄易感性高,導致情緒困擾,進入飲食失序的惡性循環;本國籍家長則較嚴格管理孩童飲食,肥胖孩子反而是在自家遭到嘲弄。

「新住民孩童飲食失序的問題,需要家庭與學校一起關注。」陳端容表示,據新北市資料顯示,新住民家庭教育程度偏低,多是大學以下,屬於教育弱勢,比起說服家庭,不如從學校着手,讓國高中健康老師瞭解學童飲食失序情況,否則根據國際資料,飲食失序學童成年後變成飲食障礙症比率爲一般人的5倍。

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與行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表示,這項研究凸顯新住民飲食失序問題嚴重,而飲食失序與心理健康問題相關,這不是要戴着有色眼鏡看事情,而是讓國人瞭解,針對不同族羣有不同系統性問題,期待國家社會關注青少年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