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電提出臺灣能源6大挑戰 坦言「未來3年供電壓力最大」
▲臺電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以「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爲題進行報告。(圖/總統府直播)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8日主持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中臺電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以「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爲題進行報告。曾文生在報告中提出「6大挑戰」,更坦言供電的壓力最大,是在接下來的2024年到2027年的這三年間。
首先,針對臺灣供電穩定的議題上,曾文生表示,過去幾年的改變,第一件事情就是,臺灣電力供應逐步走向穩定。他指出,從2015年開始,備轉容量率小於6%的天數,2015年爲33天、2016年是80天、2017年是104天,而2018年爲29天;可是在2020年後,雖然有發生大型跳電的電網事故,但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日間都是個位數,而夜間尖峰在2021年是17天、2022年是8天,「但2023年沒有發生過」。
曾文生強調,去年(2023年)是用電負成長,這代表之前的準備足夠多,所以去年表現特別好。但是他也坦言,長期來看,仍要面對用電量增加的挑戰,而臺灣供電穩定最大的轉變,主要是日尖峰不再是供電瓶頸,13個太陽光電在下雨時一樣可以供電,主要供電瓶頸落在夜尖峰,少了太陽光電,調度傳統機組的機會比較大。
曾文生指出,過去中午電價比較貴,但現在改成夜尖峰比較貴,而臺灣水力電廠,晚上發電的結果就是讓供電可以增加。他說,有效調度之下,把需求時間作轉換,也把水利發電時間改在晚間,電力需求上升下,仍然可以穩定供應。
▼臺電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以「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爲題進行報告。(圖/翻攝曾文生簡報)
不過,曾文生在報告中也不諱言,臺電未來仍面臨6大挑戰,可歸納整理如:「電成長率倍增」、「需求型態改變」、「加速開發電源」、「強化電網韌性」、「區域供需平衡」,以及「加速減碳」等。
首先,在「電成長率倍增」方面,曾文生報告中指出,全國電力消費,在2008年至2023年均成長是1.06%,而2024年至2033年均成長是2.79%;另外,夜尖峰負載,在2008年至2023年均成長是0.84%,而2024至2033年均成長是2.80%。
在「需求型態改變」方面,曾文生指出,主要用電增加的兩個城市,是高雄跟新竹,這是明確的需求,半導體產業一定要有科學園區開闢纔會有用電增加,因此以此可來估算用電。
在AI產業的需求改變推估上,是依據業者的用電計劃均化,加上AI伺服器內銷量來推估;而半導體產業,則是依據業者的用電計劃,參照歷史實績來推估。
另外,在「加速開發電源」挑戰部分,曾文生表示,目前已經覈定並在興建的天然氣發電機組會在2026年陸續完工,而今年也會陸續啓動大林電廠,和通霄電廠的招標工作,同時也加速替代燃煤,和燃油電廠的相關計劃。
曾文生表示,供電的壓力最大還是在接下來這幾年,也就是2024年到2027年的這三年間。他表示,夜間備用容量從302萬瓩至338萬瓩,備用容量率大約就是7%至8%,如果遇到機組故障,大概可以維持在200萬瓩左右,他坦言,這個數字相對來講,「確實是有一點點緊的狀況」。
再者,「強化電網韌性」部分,曾文生表示,目前電網多爲「集中」、「屋外式」,未來正在執行「分散工程」,目的是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增加重要樞紐變電所、電廠直供園區輸電線、增建再生能源升壓站等;也會執行「強固工程」,也就是提升設備的穩定程度,加速老舊設備更新及容量擴充,增加儲能設備、變電所屋內化作業」,最後是「防衛工程」,以此來阻止停電事故的擴散。
在「區域供需平衡」方面,曾文生點出,「北東電網供需嚴重失衡」問題,在對策方面,協和電廠除役後轉爲緊急備用電力設施,並且在夏季尖峰維持發電;另外,推動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這樣是要改善中電北送的電力潮流量,以及北東電網的供需缺口。
至於「加速減碳」方面,主要以深度節能、多元綠能與燃氣橋接三大手段。在深度節能部分,節能產業進行投資獎勵、賦稅減免措施,也推動設備汰舊換新、建築效能評估,以及能源資訊管理系統的推動;能源綠能部分,則持續推動太陽能光電、離岸風電,以及加速地熱、生質能、海洋能開發,還有研擬氫能的發展策略;最後,燃氣橋接部分,持續推動以氣渙煤,混氫減碳與碳捕捉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