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逼近美國棄臺「臨界點」?
日本防衛省11日發佈消息,稱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於4月10日穿越第一島鏈南下西太平洋。(取自防衛省官網)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對於獨派和綠營支持者來說,美國「挺臺」是難得的歷史機遇,「臺美建交」、「臺灣獨立」美夢實現機會更大,藍營支持者則憂心,怕觸發兩岸攤牌,臺灣陷入險境。不容否認,美臺官方關係日益「檯面化」的事實,但背後的動機遠非「挺臺」或「抗中」兩個字那麼簡單,而是涉及中美敵友之辨的問題。
近期輿論熱議後新冠期,美中將近入「新冷戰」,其實這個概念早在2015年,美國知名中國通蘭普頓就很有遠見的指出,「中美關係接近臨界點」。當時還是歐巴馬執政時代,中美在氣候、能源等領域合作相當緊密,雙方戰略、經濟、執法、網路四大高級對話機制剛建立,甚至出現「G2」或「Chimerica」的提議,當時雙方輿論界、戰略圈還「霧煞煞」,覺得蘭普頓的說法莫名其妙。
當時蘭普頓的「中美關係接近臨界點」不爲外人理解,一個重要原因涉及到中文翻譯問題。蘭普頓曾在北京親自釐清,他所說的「臨界點」英文是「Tipping Point」而非「Turning Point(轉折點)」。簡言之,他認爲當時中美關係處在一個很微妙的平衡狀態,只要有人用手指輕輕一點(Tip),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事實證明,川普的出現印證了蘭普頓的判斷,也讓國際關係大師的稱號名副其實。川普的當選成爲藍普頓諭示的「Tipping Point」。
「臨界點」與「轉折點」的定義非常重要,因爲現在的臺海情勢與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實力對比,同樣正在逼近「Tipping Point」。換言之,只要在未來某一個時間點、某一種條件下,中美臺的任何一方只要輕輕一點,就會同時出現大陸「強制性統一」與美國「棄臺論成真」的「共伴效應」,從而徹底改變兩岸關係的現有格局。
臺海出現「共伴效應」的臨界點,需要滿足3個條件:第一,中美在臺海周邊的「硬實力」即軍事實力已經平起平坐,雙方不再有摧毀或遏制對方的能力。第二,大陸內部快速進入全面戰時動員體系,且其經濟仍能在戰時狀態下維持一定效率運轉;第三,臺灣內部或臺海周邊出現讓大陸「師出有名」的誘因或導火索。如果將上述條件逐一對照當下的兩岸及國際情勢,臺海逼近「臨界點」絕非危言聳聽。
首先,以2012年後大陸逐步掌控南海島礁、2016年以來大陸對臺軍事訓練常態化、實戰化爲標誌,大陸軍事「反介入」能力已經今非昔比,甚至可以同時在3條島鏈阻擋美軍向太平洋西岸的軍事行動。尤其是今年以來,中美雙方在臺海、南海的軍事「交手」密度之高、強度之大,更加凸顯出大陸在西太平洋完全不怕美軍的事實。美國人不是莽夫,更不是傻子,中美一次次的近距離軍事博弈,與其說是「秀肌肉」,不如說是「壓力測試」,想必美方在一次又一次的壓力測試中,完全感受到大陸的硬實力。
其次,過去無論是臺灣還是美國戰略界,都曾討論認定大陸「武統」臺灣的成本過高,反而會觸及中共統治。其中最重要的論據就是大陸東南沿海乃經濟重鎮,以及長期改革開放環境下大陸社會不再具有強大動員力。然而,此次新冠肺炎爆發後,大陸的應急調度能力、舉國動員效率、戰時管理強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禁要問,如果大陸在內部民意高支持度下開啓「強制性統一」進程,迴應民意的政權會因而垮臺嗎?
最後,也是最切身的問題。中美在臺海「拔河賽」已經到了最緊繃的時刻,臺灣只要輕輕用力,就可能讓局勢徹底明朗化。美方常常以兩岸關係的「調停者」和「平衡者」自居,一旦認爲臺灣執政者靠向大陸,就明裡暗裡「抓回來」,反之,一旦認爲臺灣對抗大陸過了火,就立即扣上「麻煩製造者」的帽子,迫其乖乖就範。然而,就是從2016年開始,美方對臺灣的「示好」和過去大相徑庭,對蔡政府幾乎是「連拉帶拽」。爲何?當然是中美在臺海硬實力接近逆轉,華府以前那一套玩不下去了,這纔不得不拉緊臺灣!
美國學界一直有「棄臺論」的說法,很多人視爲紙上談兵或脫離現實。非也!對美國來說,「棄臺」和不斷加碼支持臺灣並不矛盾,因爲「是否棄臺」只是在某種極端情勢下的一個決定、一個念頭而已。同理,大陸下決心啓動「強制性統一」的那一天,就可能是美國「棄臺論」付諸實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