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 海廢變黃金 明年增收蚵繩

臺南市農業局漁港所17日在新營民治市政中心宣傳蚵繩回收新模式,並展示所製成的服飾、揹包等用品。(張毓翎攝)

臺南沿海是牡蠣養殖重鎮,但每年產生的21噸廢蚵繩,幾乎被隨地棄置,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臺南市政府去年與臺灣化學纖維公司合作,將廢蚵繩轉變爲可利用的資源後,今年第2年辦理,市府除將總回收額度提高至7噸,明年還計劃再增加,擴大海廢循環經濟的規模。

臺南牡蠣養殖面積1000多公頃,養殖過程所產生的海廢垃圾,像是使用過後的蚵繩,過去幾乎都被蚵農視作垃圾,隨便棄置在漁港、路邊等,有時甚至直接丟到大海。

市府爲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獲得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支持,去年開始推動廢蚵繩回收作業,市府以每公斤15元獎勵金回收廢蚵繩,交由民間業者處理,經臺化重新制成尼龍紡絲織布,可做成服飾、輪胎等,把垃圾變黃金。

市府農業局漁港所17日偕合作業者在新營區民治市政中心宣傳蚵繩回收新模式,現場展示蚵繩再利用所製成的服飾、揹包、輪胎等生活用品。

臺化公司纖維部經理室協理劉泰郎表示,臺化公司除了臺南,也在本島及離島等沿海地區合作進行尼龍海廢的回收再利用,此次爲減少運送蚵繩的成本及碳足跡,與臺南在地廠商合作,將原本是社會環境負擔的海廢轉變爲尼龍紡絲織布,供應全世界各知名品牌製成環保綠色產品。

農業局漁港所也說,有了獎勵金的誘因,提高了蚵農的參與意願,去年共回收5噸廢蚵繩,因此今年提高回收額度至7噸,目前已獎勵回收蚵繩5公噸,其中的3.67公噸更已交由臺化公司再利用處理,後續還會持續宣傳獎勵措施,鼓勵蚵農回收蚵繩,保護沿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