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8歲~20歲死於意外最多 外傷醫學會:建立資料庫預防

臺灣外傷醫學會呼籲比照美、日、韓,成立全國外傷登陸資料中心。鄭鬱蓁攝影

臺灣每年高達7000多人因爲交通、意外等造成的外傷死亡,分析死亡背景,高達5成以上都是50歲以下年輕人,其中以18~20歲爲最高峰,臺灣外傷醫學會表示,年輕人重度失能或是死亡,不僅衝擊家庭,對國家造成的損失也最大,呼籲政府儘速成立國家級外傷登陸資料庫,透過建立追蹤車禍死亡路線、原因,以及傷患狀況,作爲交通政策調整的依據。

「沒有資料,就沒有管理!」臺灣外傷醫學會今天舉辦「一個更安全的臺灣」宣導記者會。會中提出三大訴求,要求政府比照美、日、韓,成立全國外傷登陸資料中心、提高外傷急救醫療之健保給付、成立國家級外傷預防與研究中心。

臺灣外傷醫學會指出,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有25萬人因外傷住院,其中4萬人因意外導致外傷而維持中重度殘障,約7000人因多重性外傷死亡。而分析死亡背景,超過五成以上都是50歲以下的青壯年,其中以18~20歲爲最多。

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簡立建表示,年輕人是國家珍貴資產,然而交通意外死亡率卻始終最高峰,因此希望建立完整的登陸資料中心,由政府主政,納入警消、醫院等資訊,對於每宗意外,登陸傷患資訊包含駕駛/乘客、怎麼受傷、意外地點、出院後狀況、以及診治是否延誤等所有資訊,就能統計出哪些地點最容易發生車禍,以及導致死亡率最高的原因等,作爲交通政策依據。

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謝義山指出,許多大都會以外地區的地區、區域醫院,收治因爲重大車禍意外的傷患,遠遠多於醫學中心,正因偏鄉反而沒有安全的交通運輸系統,多半隻能自駕或是騎摩托車,不僅交通意外遠高於都會區,甚至遇到意外也因爲交通不便只能自行就醫,「與其等一兩個小時的救護車,自己騎車下山就醫還比較快」,也就更需要完善的系統來提醒交通主政單位,必須改善當地交通設施。

簡立建表示,目前醫學會以無償方式建立資料庫,但因無法保障,因此有公信力問題,有些醫院不配合也沒辦法,但目前包含日、韓、以及美國早已建立,甚至連兒虐也一併納入,目前初估建立完善通報資料庫每年約需2千萬元預算。

此外,簡立建表示,國內外傷「潛在壽命」(以目前臺灣平均壽命約80歲,若85歲長者因意外死亡,沒有損失。若爲20歲年輕人死亡,則損失60歲)損失最多,但研究經費以及相關預算卻很少,預防外傷非常重要,呼籲國民健康署比照癌症、肥胖等慢性病疾病,根據「潛在損失壽命」比例,每年編列外傷預防預算,提升民衆車禍事故預防以及老人幼童跌倒等意外。

醫學會也呼籲,一些應用於外傷急救的器械、藥物與醫療服務(如緊急注射骨針、預填式強心劑、加溫加壓輸血器等),不應自費,應該儘快納入健保給付,實支實付,接收嚴重轉診傷患之後送醫院,該患者之醫療費用應跳脫總額額度限制,另外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