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付保護費要做的功課

(圖/本報系資料照)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競選期間他提出的「保護費」概念果不其然引起各界關注。據路透報導,臺灣可能透過提前進行大筆軍購,展示自衛決心;另則報導指華航即將敲定一筆由美國波音與歐洲的空中巴士拆分的長途客機訂單;甚至國人還擔心川普會要求臺積電2奈米制程提前赴美設廠,經濟部長因此出面指法令尚不許可。

這些訊息片面折射出臺灣人民對於美國川普政府可能在未來百般需索的擔憂,但同樣的擔憂也出現在日本與韓國,在川普上屆任期內,美軍基地分攤費的談判更使日韓承受煎熬。近20年美國支付霸權成本的意願降低,在孤立主義瀰漫的氛圍下,要求盟友支付更多安全成本也是結構性的必然。關鍵在於這些美國盟友願意支付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不支付,又將付出何等的代價?

進一步檢視上述訊息,可發現有些貓膩其實有理可循。首先,美臺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推斷臺灣可能在明年第1季度啓動軍購計劃,這個軍購計劃將是一個「定金」、「頭期款」。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大致上也就是安倍首相當年對川普政府執行的政策,相較其他未如日本採行的國家,往往在對美談判上付出代價,美中貿易談判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臺美軍售涉及雙方多年建構的體制與規範,尤其美方的國會與行政部門皆會涉入,若川普政府任命官員的速度如同上屆一樣緩慢,恐怕無法讓軍售案快速進行,尤其雙方多年來對於軍售項目與規模如何和臺灣防衛需求相符,也有一定的認知,想有重大突破,在現實上有其限制

至於長途客機訂單的拆分,分購兩家公司的客機本就是爲分散風險,若爲了要討好川普,大可整筆訂單交給波音。

最具爭議也最讓國人擔憂的是川普可能要求臺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因爲此舉可能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空洞化, 甚至失去地緣戰略的「矽屏障」。從拜登時期臺積電在美國投資的經驗來看,美國勞動成本高,半導體人才不足,速度不如預期。川普可能不會理解這些原因,或就是橫了心要臺積電自己解決問題,然後配合美國政策擴廠增資。

但臺積電也是一家跨國公司,其營運須迴應投資人的關切與需求,有趣的地方來了,臺積電至少有8成的投資人來自美國華爾街,相信其中也會包括川普的若干金主,權衡之下,屆時川普會怎麼做,還有值得觀察的空間。

簡言之,「保護費」也就是美國亞太盟友需支付的安全成本,這個壓力會同時籠罩在臺日韓等國身上,也必須由這些國家的朝野共同承擔。相應之下,如何建立內部溝通與協調機制,共同應對壓力,也是這些國家的功課。(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