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借防控促養老救樓市 在陸臺生有話說

(澎湃新聞)

這幾天,朋友圈被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的重大火災「刷屏」了。十條生命的逝去,不得不讓人開始思考,消防意識的缺失、消防通道的堵塞是天災還是人禍?百天的靜默、嚴苛的封控是必要措施,還是「層層加碼」?

雖然官方也給出了一定迴應,但在廣大民衆的質疑聲中,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雙若一次被提上臺面:全面放開,還是動態清零?

01 全面放開,會怎樣?

爲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都在喊着「解封」?因爲再封大家都過不下去了,國家其實也不想再封了。

再封大家都過不下去了,大學生們表情包。(網路圖片)

我還記得「二十條」發佈時,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多次提到「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一說法。

新冠的毒性逐漸降低,死亡率逐漸降低,放開的代價不比曾經;同時病毒傳播力的上升,使得封控的成本越來越大。而當封控造成的損失大於解封造成的損失的時候,就是放開之時。

上週,我在上一條更新中談到,「二十條」的大體方向其實是向着「放開」傾斜的。

這其實說明,國家也已經意識到,繼續堅持封控給政府和人民都帶來太巨大的負擔。

那麼,全面放開,會是什麼狀況呢?

相信大家近期也關注過石家莊曾經全面放開的情況。目前,石家莊已經連續幾天日感染上千。更何況,石家莊作爲河北省省會,自身的醫療資源已經算是比較充足的。

還有無數城市並不具有如此的醫療資源條件,無法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感染和就醫需求。

城市數據團《「第一次衝擊」,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一文裡對各城市公開的醫療資源,尤其是ICU牀位進行了統計。

文章結尾說道:」我們真的準備好經歷第一波新冠大流行了嗎?答案很簡單,不僅沒有準備好,還離準備好更遠了。」

「放開」這兩個字,確實帶着大規模感染的代價。

說了這麼多,難道就是爲了證明,我們不可能解封嗎?

我覺得並不是。

畢竟,我也是喊着解封的那批人。

我的底氣是什麼?咱們先來捋一捋這「放開」的代價。

02 解封的可能性在哪?

「放開」最直觀的影響就是社會面大規模感染。

但面對大部分接種了三針、甚至加強針疫苗的我們來說,毒性大幅度降低的病毒並不可怕。

但這個數字並不全面。

我們還要看到,老年人的情況。

截至2022年11月4日,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佔老年人口的90.62%和86.35%,加強接種率爲67.4%。

對於免疫力不高、有基礎疾病、因種種原因沒能打上疫苗的他們來說,大規模感染是極有可能危及生命的。

一方面是自己容易「中招」;另一方面,老年人就醫的需求本來就大,本就貧瘠的醫療資源還要被新冠患者擠兌,雪上加霜。

從預備放開的「二十條」來看,國家屢次強調醫療資源建設、重點人羣保護,也是爲了保障這些重點人羣的健康與安全。

換句話說,如果能做好「重點人羣保護」,解封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何切實地做好重點人羣,尤其是老年人的保護?

一方面,我呼籲部分地方政府能在阻斷疫情傳播鏈的同時,逐漸將工作重心放到醫療資源建設與保障中來。

我不是醫學專家,但事實證明,即使實行嚴苛的封控政策,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播依舊難以完全被控制。

如果終有一天,我們會面對社會面大規模感染,希望在那個時刻到來之前,疫苗接種率儘可能高、重症患者儘可能少、醫療資源儘可能充足,我們有信心高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好疫情防控這一戰。

另一方面,兼顧重點羣體的保護。

從減少重病率來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了。

近日,中國研發出的「吸入用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獲批用於加強針接種。在不改變疫苗成分的基礎上,這款疫苗可通過「口腔吸入呼吸道」的方式接種,對於老年人非常友好。

這種疫苗的推廣,加上對老年人羣接種疫苗的宣傳,能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

如果再大膽一點……

有沒有方法,直接減少老年人的患病率?

03 養老社區,一個全新的假設

這個想法還得從我們學校的封校說起。雖然我總在吐槽:「爲啥封校啊,我想出去玩!」

但封校這麼一個月來,我們學生的基本生活一直是有保障的。校內有多個食堂和民營小店,想吃披薩、奶茶都沒問題;可以在超市、集貿市場購買生活物資,快遞也OK;小公園、圖書館可以滿足日常的文化、娛樂需求,還有倆醫院方便問診。校園巴士串聯整片區域,華中科技大學儼然成爲一個小型社區。

雖然,疫情之下,有些服務暫時不被我們學生享受。但這樣「建立獨立社區」的模式,確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感染(如果真的能和外界完全隔離的話)。

對於老年人來說,如果能劃定一片足夠大的區域作爲養老社區,社區內能滿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且社區與外界病毒的聯繫儘可能切斷……

或者,將養老院向着「養老社區」這樣的形式進行建設,能減少老年人的患病率嗎?會不會更便利老年生活呢?

臺灣就有這樣一個「養老社區」——雙連安養中心。

坐落於臺灣新北市三芝區,雙連安養中心是臺灣第一個持續照料型(CCRC)養老小區,被臺灣40位社福專家、10個協會在千餘家老人機構中評選爲「推薦度最高的前十大老人照顧機構」第一名。

爲什麼它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可能其他安養中心也有貼心的護工、舒適的環境,但如此有「社區感」的僅此一家。

雙連設置了很多公共設施,最基礎的餐廳、便利店、電話亭這樣的肯定有,咖啡廳、圖書室、運動健身區、美容理髮室、卡拉OK……全都有!

這裡還有鬆年大學(老年大學),一週安排高達54門的動靜態課程。其中,老人是學生,也是老師:有人教寫作、國畫、織毛衣,或是摺紙、打太極、健美操。

在這樣的微型社區裡,老人能繼續生活在小社會中,一方面增強了老人在這裡居住的熟悉感和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滿足了老人的社交需求、給予老人歸屬感。

而且,雙連還會定期舉辦志願活動。外部的年輕人、兒童經常性地參與園區活動,服務老人、與老人交流,讓老人更受陪伴與關懷。

04 養老社區,何以可行?

大陸的人口結構日益老齡化,政府和民間也一直都很重視養老問題。政府出臺了很多獎勵、補助政策,企業也積極參與,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模式,但目前整體來說仍處於「有需求、沒服務」的局面。

我們大陸能不能也施以這種模式呢?私認爲,可以。

首先,社區模式的實行不是問題。

從2013年開始,參訪雙連的大陸考察團就絡繹不絕;也有不少臺商躍躍欲試,想在大陸進軍養老行業。

借鑑臺灣現有的、較爲優秀的經驗和模式,進一步增強兩岸民間的合作,何樂而不爲?

可能有人會問,社區光建房就要耗時幾年,費人力、費物資,奧密克戎的傳播性可等不了那麼久。

但,如果不用新建呢?

近幾年,住房資源過剩嚴重。一方面,二手房空置率過高,另一方面,新房庫存不斷積壓。

尤其是許多南方氣候宜人的養老聖地,許多新房價格暴跌卻還是很難賣出:北海連跌一年半,西雙版納下跌42%……

不少城市成「鬼城」,房地產開發商老頭疼了。

如果能充分將這些住房用於養老事業發展,既能解決新建社區週期長的問題,還可以消化城市的存量房地產,一舉兩得。

另外,養老產業的公信力問題也需要解決。

目前大陸的養老行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公辦養老機構「一牀難求」,而民辦養老機構多個牀位閒置。這主要還是因爲公辦和民辦在公衆信任度上有所不同。

投入養老行業的主要民間業者多爲房地產開發商、保險公司,很多購買養老服務的人也並不認爲其產品是「養老服務」,而更像一種產權和投資價值。

這樣兩邊僅有利益關係,既沒有信任、也沒有保障,何來公信力?

那爲什麼臺灣如此多的民辦養老機構能發展得這麼好?家屬爲什麼充分信任這些安養中心?

因爲大部分機構都和醫院有緊密合作!

舉例雙連,除了在機構內長期安排藥師,提供藥物諮詢、管理、指導服務外,還和馬偕醫院合作,提供巡診、看診服務、製作個人病歷記錄。

另外,老年人牙齒容易出問題,雙連與新北市牙醫師公會特約合作,還與多個牙科診所特約醫師,提供口腔保健與治療。

甚至還有一批「長照中心」(長期照顧中心,主要照護使能得老年人口、身心障礙人士)本就直接設立在醫院內。

老人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健康了。機構有醫院背書,家人安心,老人也快樂。

目前,大陸大量民辦養老機構雖內設醫務室,但遇到真正緊急的情況,醫療服務還是得依賴周邊醫院,老人是否能及時就醫成爲巨大隱患,也成爲民辦機構不被信任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政、企、醫三方合作呢?

醫養結合,一直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方向。如果由政府牽頭,讓房地產開發商與醫院達成合作,利用閒置房源,打造一批優秀的養老社區,既能減輕防疫壓力、又能減輕公辦養老機構的壓力,豈不美哉?

面對社會面的大規模感染,提前大量建設方艙醫院、準備充足的隔離牀位是一種應對措施。

但方艙終究只是短期的,疫情舒緩過後,這些閒置方艙還能再次利用嗎?廢棄的方艙又將何去何從?

而建設養老社區不僅能夠有效減少重點人羣感染,還能滿足中國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何樂而不爲?

一直認爲兩岸之間能交流、學習的地方很多。

除了養老,臺灣的義工、慈善這些社會服務工作很多都走在大陸前面,而大陸的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也有很多優秀經驗。

現在,臺灣地方選舉綠地變藍天。希望這是個好兆頭:未來,兩岸間的交流會更順暢、合作會更多樣。我們會更好。(AveryMorgan/現居武漢)

(本文來源:「一家兩岸」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