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認養送暖…捱過漫長酷寒 蒙古小女孩長大了

Narantuya與兄弟姐妹四人,都曾經是蒙古家扶扶助的孩子,如今她已經自立成爲一名專業社工。記者葉冠妤/攝影

在零下30、40度的蒙古凜冬,屋內燒煤炭取暖、雪地上吃力地提水桶取水,是蒙古包住民日常。Narantuya與3名手足由媽媽一手養大,五口之家,時常三餐不濟,靠着家扶基金會的物資、獎學金,還有臺灣認養人的定期捐款,助全家捱過漫長的人生酷寒。如今34歲的Narantuya,成爲一名爲育幼院孩子帶來溫暖的社工,她說,當年只要收到認養人的信,就能忘記當下困頓,感謝臺灣認養人的陪伴,讓她好好地長大。

因爸爸早逝,由媽媽在市場做小生意養大4個孩子。Narantuya回憶,媽媽早出晚歸、一週工作6天,4個兄弟姊妹從小彼此照應,但家裡時常陷入斷糧危機,中午放學的孩子們,只能捱餓等媽媽回家想辦法,狀況好些時,身兼母職的Narantuya會用麪粉做成餅,餅配茶給弟妹們充飢。在她記憶裡,童年最幸福的時光,全家難得在院子烤肉吃。

冬天則是一家五口的夢魘。孩子們必須在雪地裡提着20、30公升的水桶,步行至山坡上的供水站取水,裝滿的水桶提不動,便從山坡上慢慢滾着水桶下山,夜裡的蒙古包寒風刺骨,爲節省木材、煤炭,寧可冷到全身發抖,也不敢整夜燒煤取暖,只能裹着厚衣,全家依偎入眠。每天早上起牀,家裡就像冰箱一樣凍,必須把結冰的水打破,才能取水盥洗。

「感謝臺灣認養人在她生命中的一段陪伴」中學到大學時期,接受家扶服務的Narantuya說,即便貧窮,媽媽仍堅持孩子的教育,爲了不讓媽媽失望,大家拚命加倍讀書,獲得獎學金來減輕家裡經濟負擔。透過家扶的生活物資、大專獎學金援助、每月的認養費,4個兄弟姊妹得以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如今各個事業有成,哥哥是建築師、弟弟經營攝影公司,妹妹則在韓國工作。

Narantuya則成爲一名社工,現在由她貢獻專業,溫暖育幼院的孩子們。雖然兄弟姐妹因工作分散各地,但只要媽媽有需要,大家就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換4個孩子來支持辛苦拉拔他們長大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