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大陸年輕人也正在「臺灣化」(上)
大陸人社部2日公佈最新的最低薪資標準,以上海每月2590元、北京每小時25.3元人民幣爲最高。(shutterstock)
這是一篇充滿銅臭味的文章。我發現,到了2023年,兩岸人民還是熱愛討論「誰賺更多」這種可愛問題。
我不是ChatGPT,只能寫自己在長期生活的北京、和周圍同溫層所看到的,不能寫「全大陸」、「全臺灣」。
一,曾經,「大陸人會來臺灣搶工作」引起的恐慌。
臺灣朋友在聽到「北京每月法定薪資大概2000多元人民幣」時都會往後退一步,下一秒會立刻問,「這樣怎麼租房子」、「這樣怎麼活啊」?
因爲北京的企業不會真的開出2500元的月薪啊!開出也沒人幹啊!就算是基層服務員也得3、4000元包住啊!臺灣朋友的下一個問題,就會是「那爲什麼不往上調?調到4K、5K啊!」
是的,幾年前的某天,作爲一位很菜的媒體人,跟一位做經濟的前主管脣槍舌戰老半天后才豁然開朗,兩岸的「最低工資」概念不盡相同。在北京,法定最低工資的基本概念更像是一種「最低生存保障線」,有些類似於「員工生病住院了,病假工資按照此基礎」,或是「基礎薪資不能低於此,績效獎金另算」。
而在臺灣,法定最低薪資,是爲了讓所有人都能過基本生活,而告訴企業「給員工的薪資至少得這個數」——在北京,這個是由市場決定的,開低了自然大家不幹。
兩岸對「最低薪資」的理解不太一樣,外加兩岸環境和條件都不同。大陸人會驚訝「臺灣最低薪資好高」,臺灣人則會驚訝「天哪,連大陸一線城市基層人員都只拿2K、3K人民幣」。如果沒來過大陸,普通臺灣民衆很難想像薪資差異可以這麼巨大。
這導致臺灣社會一怕大陸資金進入臺灣、炒高房價物價,二怕大陸基層人員進入臺灣(儘管目前尚無可能)。
2014年太陽花學運那時,臉書上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懶人包——大陸人會到臺灣搶走臺灣人就業機會。那時我曾經非常喜歡的一位小說作者,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們都知道,在高階人才上,大陸的吸引力超過臺灣。但在基礎人力需求,如餐飲業服務業,臺灣人的薪資和福利待遇遠高於大陸人,服貿會導致大陸人到臺灣搶基層工作。」而當時馬政府一再強調,不會開放大陸基層員工,仍無法消除質疑。原因很簡單,餐飲業和服務業,是非常多臺灣人就業的來源。我在讀大學時,想進入的行業也根本不是專業對口、一個月兩萬多臺幣還得加班到死的廣告公司,而是咖啡店店員。
二,從「進廠擰螺絲」,看兩岸環境差距。
時間回到2023年春節,我愉快地回臺渡假。這時的我,離開了曾經的媒體公司,換去了一家工作量比前公司小、薪資(非常)沒有吸引力但不存在996、主管超級超級和善、可以每天準時回家擼阿竹的公司,愉快地過上小確幸生活。
而我那位畢業後始終奮鬥的閨蜜,作爲一枚英文專業畢業的文科生,成爲在科技業奮鬥,成爲一個月4萬多元臺幣、年終獎好幾個月的優秀小白領。
此時的臺灣,法定基本薪資剛調整爲25250元,我家附近的餐飲店要招到可愛的小鮮肉店員,大概需要祭出35000臺幣,不比996的小白領,加班費得另算的。
我家樓下收物業費的大樓管理員姊姊,一個月有4萬臺幣,朝九晚五,雙休。我們樓棟的保安大哥,則也有32000到35000,早晚班輪班8小時,月休8天。在北京生活,習慣了「不如進廠擰螺絲」這種自嘲,但在臺灣,工廠的操作員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掃大街的清潔員也是3萬塊以上的工作——當大陸高中生還活在「現在不努力,以後得進廠」的恐懼,我這代臺灣人早就看着報紙上「徵操作員:一個月38000到40000,8小時制,月休8天」的廣告長大。但是大家還是傾向去服務業,畢竟進廠確實比較艱苦,所以臺灣操作員缺工情況嚴重。
此次回臺,我那位身爲基層公務員、天天加班到吐血的姊姊就曾認真建議我,「你回來考個證,當大樓管理員,我覺得挺好。」
爲了滿足大家對薪資的好奇,我找了臺灣最大招聘網站104人力銀行的「薪資情報」。
作爲傳播學系畢業的優秀社畜,臺北女孩若當初乖乖在臺灣進廣告公關公司,吐血加班地工作幾年,未來可能的薪資,大概是這樣:月薪範圍P25~P75,意思是有25%的人低於4.5萬,有25%的人高於7.5萬)。(待續)(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