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我在河北學習塞罕壩精神

居高臨下的康熙點將臺。(作者提供)

今年七月,爲了讓這個鳳凰花開的畢業季更顯充實,我決定去參加由「灣灣Family」所舉辦的河北承德行的活動——大美中華•在京高校臺生第三期文化體驗營。旅途中,我學習到不少史地方面的知識,在心靈的陶冶與富足上,也是收穫許多,並在這次的旅行有了些許感想,所以寫下這篇遊記,希望能夠與臺灣的朋友一起感受大陸的美。

#三訪河北,再遊承德

因爲京津冀一體化的建設,在北京求學的我,常會在閒暇之餘,去這些地方遊覽,雖然此次已是第三次到訪河北,但是這裡每次給我的感受還是有所不同,這裡的人文生態非常淳樸,而且還有不少特色美食,如:驢肉火燒、窩頭、餎餷以及布袋肉等,古有佳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次的活動讓我對熱河一地的瞭解,更上層樓。

#鑑往知來,歷久彌新

河北承德,古稱熱河,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省分,當今臺灣的各類地圖上,還能看見以其命名的大小街道,如今能夠親臨此地,用手去觸摸這裡的林木、用腳去感受這裡的泥土,彷彿穿越時空一樣,特別真實。

再往前回溯,這裡是大清歷代帝王的避暑山莊、是皇帝的獵場,以及八旗軍訓練的重要場所,北宋史學大家司馬光曾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道的是一代唐朝的盛與衰;而我要說:若問清代興廢事,請君只看承德市。因爲這裡是康熙帝三戰噶爾丹的重要戰場,敘說着康雍乾盛世的來到,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咸豐帝自圓明園出逃的落腳處,也見證着清廷國力的衰敗。

大陸政府歷經三代人55年的辛苦耕耘,這裡從黃沙漫漫的荒漠,成爲一片140萬畝綠地的林海,是全世界最大的人造林場,也爲整個京津冀的空氣淨化做出莫大的貢獻,站在康熙點將臺的坡頂遠眺,漫無邊際的綠樹,雨天連成一線,巍巍壯觀的景象,叫人甚感震撼。

#心靈悸動,澎湃感動

塞罕壩瞭望樓。(作者提供)

據守林員劉軍夫婦的介紹,塞罕壩林場每年有三季是防火期,除夏季會有遊客來訪,剩下的日子只能與孤獨爲伍,偌大的森林不見半個人影。第一代護林員住的還是半穴式的草房,煮熟的水在冬天十分鐘就結冰,若是碰到下雨,那夜只能在顫抖中度過。第二代的護林員雖然住在磚瓦房裡,但依舊寂寞,晚上不是爲如廁而醒,而是被門外狼羣的嚎叫聲給驚醒,時常上門光顧的,還有蛇、野豬、野狗等林中野獸。雖然劉軍夫婦的生活已經改善許多,但是依舊孤寂..,每15分鐘就要登上瞭望臺看看哪裡發生祝融並回報,常年與孩子分隔兩地的夫婦,對他們而言,這片綠地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他們獻出自己的青春在照顧着他,也讓每年冬末春初的沙塵暴得以減緩,讓我們呼吸到綠色長城所帶來的潔淨空氣。

#壩上精神,不懈精神

什麼是塞罕壩精神?那是艱苦創業的精神、是務實求是的精神、是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是愛崗敬業的精神,是即便知道前面的路途顛簸,卻依然願意砥礪向前的精神。因爲這樣的精神,讓原本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成爲三北防護林中最重要的一環,也爲許多野生動物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是全國綠化的典範外,更是他國效仿的對象,是中國之光,也是我們這些學子們應該要學習的核心精神。(小王子奧特曼/大陸臺生)

中國三代人所耕耘的綠色長城。(作者提供)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