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 田建中 打造國際級碳權交易平臺

圖/顏謙隆

田建中 小檔案

碳交所於去年8月7日成立後,面對各行各業拚減碳,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碳交所肩負政策任務,首要是打造國際級碳權交易平臺,並提供企業足夠且優質的商品及資訊,以符合供應鏈碳中和要求,讓國內企業能與國際接軌。因爲還在起步階段,兩三年內不會開放轉售,以免購買過量,擠壓到企業真正的碳權需求。

外界期待臺灣碳交易市場能有碳權的買賣流動,創造更多價值,間接刺激減碳技術的研發提升,對此,田建中強調,碳交所本以政策出發,主要在協助輔導企業與國際接軌,符合供應鏈的需求;基本設定就是「去冰、無糖」,不願讓碳權炒熱爲金融商品。

基於碳交所「基本設定」,在目前剛起步的階段,碳交所除了要「站穩」的腳步,也要確立發展的「定位」,首要專注在國際知識業務的拓展,將持續擴大與國際上永續和減碳相關組織的交流、充實碳權商品的上架種類,並與國內大學及相關學術機構合作、結合資源,以滿足國內企業的期待。

也就是說,國際碳權交易平臺是爲了解決企業買不到咖啡(碳權)的問題,因此,碳交所去國際上尋找供應商,並篩選優質的咖啡(商品)提供購買;但,企業不能再轉售。有關碳交易是否能開放買賣,田建中坦言,前提須等待所有企業都買到足夠的碳權纔有可能實現,而實際上,恐怕在短期內、至少一兩年內不太可能。

田建中解釋,當碳權可以賣出,就代表可以有「獲利」空間,但碳交所販售的碳權商品都沒有賺取差價,讓企業可以以最合理的成本取得;一旦機制尚未成熟,就開放法人可以轉手賣出,恐會出現企業買入高於自身需求的碳權量,擡高價格再賣出獲利,此舉將會擠壓其他業者真正的減碳需求,再次出現有需求者買不到碳權的情況,或是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碳交所是依循國家減碳政策而成立,由證交所出資60%、國發基金投資40%成立,田建中坦言,除了有政策責任,滿足企業需求及國內人才布建之外,其實,也因爲從「證交所」出身的背景,碳交所在多數時候都會盡量從產業的立場出發,像是提供免開戶費用等服務,盡力滿足業者在國際減碳壓力下的所需所求。

在減碳成本方面,田建中指出,臺灣的綠電尚處於發展階段,價格偏高,以目前綠電憑證的價格來衡量,減一噸的碳,成本花費高達160至170美元,RE100倡議對臺灣企業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對此,現階段企業應審慎規劃自身減碳路徑,也可朝較易執行之相關永續標準進行,例如,企業可參考ISO14068-1碳中和標準等。

田建中說,ISO14068-1是國際公認的標準,允許企業於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採用碳權抵換的方式做爲減碳計劃的緩衝,提升碳中和目標的可達成性,也有助提升客戶認同及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