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新疆“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社區養老中的“醫”靠

2024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一家養老機構裡,正在這家機構值班的復興醫院主治醫師張潔爲老人檢查身體。劉雲天/攝

家住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的李麗敏是一名獨居老人,69歲。8年前,她的老伴兒因爲心梗去世。

大雪紛飛一天後,2024年12月17日,李麗敏所在小區地面的積雪有10釐米厚,雪天路滑,爲了減少老人出行,當天上午,李麗敏的家庭醫生——烏魯木齊天山區二道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地裡努爾·依米爾上門爲她檢查身體。

一個月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多年的李麗敏得了輕微感冒,這次上門檢查,地裡努爾·依米爾需要確認老人的健康狀況。經過查體,地裡努爾·依米爾放心了,李麗敏的感冒已經好了,身體並無大礙。

“醫療對於所有養老機構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在養老機構工作了20年的李寧感慨說。目前,李寧負責的一家養老機構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2024年12月24日,記者來到這家養老機構探訪時,正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以下簡稱“復興醫院”)的主治醫師張潔值班。

當天上午,住在養老機構88歲的陶秉榮老人肚子有些疼。張潔在聽診和腹部按壓後,告訴陶秉榮:“腸子聽着還行,就是蠕動得慢了點兒。一會兒先用藥物通通便看看。”

爲了給老人提供健康保障,李寧所在的養老機構和復興醫院開展合作,每週會有復興醫院醫生來巡診。2024年12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深化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在養老機構設立執業站點和家庭醫生工作站,提供就近就便的醫養結合服務。

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擴容提質增效取得明顯進展,基本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到2035年,養老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服務供給與需求更加協調適配,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

每家都有老人,每個人都會老。隨着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日,記者先後探訪了位於北京、新疆兩地的“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北京什剎海街道的柳蔭街社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34%(全國的這一比例爲21.1%),新疆烏魯木齊固原巷社區常住人口中,超90%爲少數民族。這兩個社區均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探索出了適合本社區的“養老”經驗。

2024年12月17日,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二道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地裡努爾·依米爾正在爲固原巷社區69歲的獨居老人李麗敏檢查身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攝

滿足老年人在社區的看病需求

安全用藥是每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剛需。李寧所在的養老機構有近70位老人,平均年齡85歲。李寧說,護理人員每週會去可以自理的老人房間裡檢查藥品是否過期。對於不能自理的老人,機構的醫務室會統一管理藥品。記者在醫務室看到,每位無法自理的老人有單獨的藥品盒,需要冷藏的藥品按需冷藏。

近期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果老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李寧所在的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會給老人抽血,並送到附近的什剎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化驗檢查。檢查診斷之後,如需輸液治療,會和家屬協商後,由工作人員陪同老人前往社區醫院輸液。據瞭解,這家養老機構從2016年開始運營,在運行機制上一直在做探索。

固原巷社區的常住人口有3041人,60歲以上老年人666人。記者來到二道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訪時發現,不少老人對傳統醫學非常信任。記者採訪當天,醫生伊木然·吾拉木爲一名患者開了中藥泡腳方,緩解患者的失眠問題。伊木然·吾拉木告訴記者,他服務的患者中超過一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馮文猛分析說,在維護民族團結的同時,固原巷社區立足既有資源,通過全方位探索,成功尋找出了一條依託多民族共建共享,滿足不同民族居民差異化需求,創建容括型、共享型、賦能型、凝聚型老年友好型社區的路徑,也爲立足社區積極貫徹落實健康老齡化與積極老齡觀理念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現實樣本。2023年,固原巷社區被評爲“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二道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取藥窗口。劉雲天/攝

辦法總比困難多

李寧所在的養老機構距離柳蔭街社區僅1公里,滿足了社區老年人就近入住機構的需求。該養老機構是什剎海街道養老體系硬件佈局中“四樑八柱”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城區民政局在其成立之初進行了大力扶持。

柳蔭街社區位於北京城中心,這是一片平房區,僅有的一棟樓房還是20世紀60年代建的3層簡易樓,廚房和廁所是公用的。沒有樓房就意味着沒有物業,物業的職責幾乎都落在了社區。

柳蔭街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的比例超35%,這些老年人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點關照對象。因爲沒有物業,維修家用電器、疏通下水管道等,都需要社區幫忙協調,“他們都是老年人,東西壞了也不會從網上預約維修”。社區工作人員馬閆萌說。

後來,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可以動員社區“年輕老人”的力量。“便民服務隊”應運而生,這支志願者隊伍以小鉗電、小土木、小水暖、小拆洗爲服務內容,每月月底組織一次活動,幫助了不少生活不便的老人。馬閆萌介紹,志願隊的“年輕老人”不少從國營單位退休,有一門“手藝”,退休後還能繼續發光發熱,“便民服務隊”的隊員們能夠幫助他人,也很開心。

居住在平房,雖然不便管理,但是鄰里之間的關係很熟絡,這爲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打下了基礎。2022年,柳蔭街社區也入選“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針對柳蔭街社區的管理模式,馮文猛分析說,這是當前我國城市老城區的典型。建築老舊,空間狹小,人口老齡化程度高、高齡化嚴重等問題,是當前衆多城市老城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該社區最大限度發揮居民潛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不過總有一些困難,是老年人自己無法解決的。以李寧所在的養老機構爲例,其正面臨優質年輕從業人員緊缺的問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機構正在和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開展“入職即入學”的項目,項目剛開展一年。加入這個項目的學生,大二之後就開始進入到企業,一週4天在企業,1天在學校。李寧說,經過這個項目培養的年輕人,將會更加順利地進入行業,爲這個行業留住人才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2024年12月24日中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工作人員送餐到閆香田(左)家裡。閆香田今年69歲,孩子和老伴兒都因病離世。劉雲天/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