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受訪者供圖

當前,深空探測是科技競爭熱點之一,我們離星辰大海的征途還有多遠?9月8日,“中歐話未來”系列活動第二期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校區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以“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爲主題進行了演講。歐陽自遠認爲,未來月球探測是起點,火星探測是重點,小行星探測是熱點,行星際穿越探測是亮點。

月球探測是起點 火星探測是重點

歐陽自遠表示,太陽是銀河系2000億個恆星之一,以人類現今的科技能力,只能探測太陽系,而月球探測是進入太陽系星辰大海的一個起點。關於月球開發利用的前景,歐陽自遠認爲,月球的開發利用前景將支撐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需要,在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幸福的進展中發揮重大作用,是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的轉運站。

提到中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歐陽自遠院士表示,到2030年前,我國在基本完成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後,建設月球科學研究平臺,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以及建設有人駐留的月球基地,開發利用月球資源。預計到2036年至2045年間,有望建成綜合型的月球基地,實現人類長期駐留,並完成全面、大規模的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月球資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未來,我們理應做得比別人好,力爭取得有重大科學意義、前所未有的成果。”歐陽自遠說。

在談到如何爲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服務時,歐陽自遠指出,由於地球受到多種內部與外在原因的潛在威脅,未來,人類有望將火星改造成一個適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藍色星球。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機盎然的“小地球”,再現“青山綠水”,成爲人類的“第二家園”。

在他看來,地球外圍目前已經發現2萬多顆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分成四類運行軌道,有兩類近地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跟地球的運行軌道有可能相交,這表明它們有可能撞上地球,並對人類產生極大威脅。在火星與木星運行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分佈有大量的小行星,恐龍等物種的滅絕事件已經被證明爲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因此針對小行星的探測,將來可以爲地球規避災難,也是爲全世界、全人類共同利益而行善舉。

最後,關於行星際的穿越探測,歐陽自遠表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探測屬於類地行星範疇,而更遠的行星際探測,包括四個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將是未來的探測亮點,深空探測也將是科技發展競爭的制高點。

要和平開發利用月球 爲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此外,歐陽自遠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教授圍繞“中國的深空探測路徑和未來”這一話題展開對話。汪泓提出了“2030年載人登月這一時間點是緊張還是會提前,技術上還碰到什麼挑戰?”“接下來中國在對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探索方面還有哪些重大挑戰?”等問題。

對此,歐陽自遠表示,“1969年—1972年,美國成功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12名航天員登陸月球表面。半個世紀以來,航天科技有了多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國家已經多次組織中國的載人登月實施方案論證。緊密結合這幾十年人類科技進步的成果,做得深入一點,爭取做得好一點。在科學上沒有什麼別的,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這可以比較的,所以我們要爭取做得更好。當然凡是人家有好的,我們也要學習。”

歐陽自遠認爲,對銀河系的探索“不敢說,因爲我們太陽系的半徑爲15萬億-30萬億千米,探測器以第三宇宙速度飛行(每秒16.7千米),大約要數萬年才能飛出太陽系的邊際,進入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統治範圍”。英國的霍金教授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地球上發射一個巨大的激光帆,攜帶一個1克重的智能芯片,地球上的激光發射器不斷加快激光帆的速度,使激光帆的速度達到每秒6萬千米,大約20-30年後抵達比鄰星的控制範圍。

人類當今的航天技術需要幾萬年的時間才能衝出太陽系的邊際,當前只能逐步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他表示,“美國明年後還要把火星樣本帶回來,他們已經採好了,放在火星上面,下一次火星探測器取回樣品並帶回地球。他們比我們走得快,我們一步一步追趕,他們現在已經建立了月球空間站,成爲載人登月和探測太陽系的轉運站。我們已經提出要開發利用月球的太陽能,成爲地球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主要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月球特殊的資源和利用月球特殊環境生產特殊材料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絕對不會去建立月球軍事基地,這有違我們的目標,我們要和平開發利用空間,並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徐超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