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找回30年前的兩岸情

在此一過程中,兩岸展開事務性會談,比如香港會談、辜汪會談,但1995至1996年也曾發生臺海飛彈危機。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雖然建立了小三通,但直至馬英九時期纔開始大三通,甚至還簽定了23項協議,以及舉行了「馬習會」,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都有相當的貢獻。

但因蔡英文上臺之後,不接受九二共識,致使兩岸關係急凍,兩岸官方關係斷絕,至今仍未改善,相對地也使得兩岸的民間交流減少,但更顯彌足珍貴。最近幾年來,每一年兩岸人員往來已逾800萬人次,自去年520之後,陸客劇降也導致航班縮減,減班的情況還在持續惡化當中。

特別是旅遊相關行業叫苦連天,政府雖然推行新南向政策來挽救,但是效果不彰,遠水救不了近火。

不但如此,連大陸來臺的商務人數也減少了4成。這自然也影響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在兩岸投資方面,去年臺灣對大陸投資,由前一年的44.1億美元下滑到36.2億美元,顯見臺灣企業界的憂心。所幸去年陸資來臺2.48億美元,和前一年的2.44億美元相當,受影響較小。由於兩岸貿易有相當部分是由投資帶動,當投資減少後,未來對於創造兩岸新的貿易也會有不利影響。

正因爲兩岸關係凍結,也使得兩岸之間人民的情感受到影響。大陸網民一面倒發出對臺不利的聲音,而臺灣年輕人也日益遠離大陸,對於中國人的認同也日益疏離,這都是當前令人憂心之處。在兩岸交流30年後的今天,之所以落入如此窘境,雙方都必須審思慎擇。

交流是將思想與情感等價值觀藉由個人或羣組之間的互動,從一端傳遞給另一端。因而,不論是人、組織或國家的行爲,都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經由內外的交流,社會的主流觀點得以塑造,併產生認同和利益的認知,既可增進互信與理解,更可成爲組織與政策的一部分。

發生在3年多前的318學運,確實影響兩岸交流至深,以至於政黨輪替。當時學生們認爲,兩岸交往過密會誤國。

但如今民意變遷,《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74%的民衆認爲大陸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但認爲兩岸互動善意有增加的比例僅約43%,認爲有減少的則是47%,因此,有73%的民衆贊成政府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顯見民衆也期盼兩岸正常的交流,更體認到若持續當前與大陸不睦的關係,會對臺灣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

解鈴還須繫鈴人,在賴清德接任新閣揆之後,企望蔡政府及執政黨能夠深切檢討兩岸關係造成的臺灣困境,懸崖勒馬,政策改弦更張,如此臺灣幸甚!兩岸幸甚!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