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早療評鑑塞車 每年2千童苦等
桃園早療疑似發展遲緩通報案件今年至4月共1204件,家有早療兒的市議員張碩芳昨天質詢,強調仍有許多發展遲緩兒未完成鑑定,主因專業機構和人手不足,造成早療評鑑塞車「要等1年多」,每年約2000名不能及時獲得聯評,恐耽誤黃金治療期。市府婦幼局迴應,桃園今年從原有的8家聯評醫院擴展到9家,並在籌劃成立早療診所,擴展量能。
張碩芳表示,2020到2022年間疫情3級警戒中長大的幼兒,普遍在語言、認知、肢體、情緒等發展較慢,被喻爲新成形的「小烏龜世代」。她一週3天要陪孩子接受早療職能和物理治療,如果未能接受鑑定,就無法享有政府提供的特教或醫療資源,而且早療兒也易有情緒管理問題,家長求助無門。
一名媽媽分享,孩子3歲多時發現個性內向安靜,與同齡孩子互動不頻繁,帶到醫院檢查初步診斷爲疑似自閉,0到6歲黃金治療期也過了一半,她與丈夫有一人只能夠放棄工作,專心照顧孩子。
張碩芳說,自己與不少家長深感早療資源的匱乏,如果是發展遲緩兒又未完成鑑定,很可能因此錯過0至6歲早療黃金期,市府團隊應跨局處並和民間機構合作,提升桃園早療服務量能。
市府婦幼局長杜慈容答詢證實,桃園聯評的醫療院所較少,還有一些疑似發展遲緩的孩童在等醫院聯評;目前爲了解決塞車加速聯評,今年從原有的8家聯評醫院擴展到9家,量能會從1600人次擴展至2500人次。
副市長王明巨分析,早療聯評塞車原因也包括有的幼童不需要聯評,但是家長認爲有需要,結果和需要聯評的小朋友一起等候,出現量能不足。
王明巨也認爲,發展遲緩兒上小學後還有些資源能幫忙,但是學齡前整體照護資源有待加強。爲了提升量能,桃園市政府正協調醫療機構包括醫院、醫師、治療師擴充量能,並籌劃成立桃園市自己的早療診所,爲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做聯評,但坦言「最困難的是人力」,正努力找回專業人才。